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发展表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外延式的数量发展或外在办学形式的变化,还包括其内在精神和价值的提升。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在发展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在找准定位的前提下,努力推进规模、质量、结构以及效益等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等四者之间的互相促进;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办学机制、管理体制应合理科学有效,采取内涵式发展模式,努力推进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其发展模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未来发展,甚至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的发展表明,外延式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需求,内涵式发展模式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努力推进规模、质量、结构以及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四者之间的互相促进;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办学机制、管理体制应合理科学有效,努力推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迈进。在实施质量工程、提升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是影响和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大多数高校在快速发展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如何进一步增加高校投入,化解高校债务风险,成为高校、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PPP办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高等院校的扩建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往往超出大学自身的出资限度和地方财政投资能力,一些高校经费紧张、债务负担过重。因此,有选择地在一些办学项目中引入PPP供给模式,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降低高校债务风险,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与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债务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举债兴教的结果。高校举债不仅改变了高校传统的筹资办学模式,而且其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债务风险随着债务的快速积累而凸现,成为社会和政府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扩大基本建设、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高校收入单一以及高校间激烈竞争等是高校负债的主要诱因。强化政府责任、严格各方监管、确立财务风险预警、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和拓宽公共筹资渠道等措施是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6.
高校扩招配套设施开始扩建,教育经费没有相应的增长,为筹集扩建资金各高校向银行举债。本文从地方高校债务风险产生的背景谈起,分析由负债办学发展到债务危机的原因,建议高校、政府、银行应用互助策略防范高校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超常规发展,近年来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暴露出不少严重问题,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当前,必须深化新闻教育改革,通过控制办学规模、突出办学特色、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投入、广开办学门路等措施,才能使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公立高校债务化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些地方公立高校债台高筑,深陷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化解的思路与对策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风险意识和勤俭节约办学意识;制定高校化解债务工作整体方案;严控新债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债务压力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当前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存在政府投入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生源规模萎缩带来化债压力增大,紧缩开支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预算软约束与监督缺位等问题.为此,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力度、鼓励办学体制多元化,高校自身也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资金的管理、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地方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教育的规模、速度和结构,成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地方成人高等教育为拉动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这些年地方经济社会之所以发展很快,与地方成人高校培养、聚集大批人才是密不可分的。然而,随着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成人高校在配合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在办学规模上片面追求"大而全"、课程体系模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成人高等教育目标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地方成人高校只有在办学规模上走特色发展之路,创新专业方向,拓宽招生思路,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地定位成人高等教育目标,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做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建地方高校债务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成因,主要有:地方财政实力不足、盲目合并使得负担加重、规模扩张过快、还款能力不足.高校债务已产生高额利息负担、学校教育开支不断被压缩、学校过分追逐利益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要化解新建地方高校负债办学面临的危机,宜采取建立省级统筹的财政拨款体系、引入社会投资机制、实现校企联盟、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方式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办学条件与高校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在财政资金和自筹奖金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大多利用银行贷款,高校债务急剧攀升.有些学校在财务意义上来说,处于破产境地。高校的急速扩张所引发的高收费、巨额负债、教学质量渡动、毕业生就业困境等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领域。健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投资体制,提高高校市场运作的能力.拓宽高校融资渠道,加强高校资金运作的管理,并且完善与高校投融资相配套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是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高等院校规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因素有经费投入、潜在生源、适龄人口、个人高等教育投资等。辽宁省高等院校规划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集中度较低、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学校占地面积不足、办学水平良莠不齐、债务负担较重。实现辽宁高校规模合理发展,一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二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三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四要改革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五要坚持区域非均衡的高校规模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有必要处理好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专业结构和办学效益协调发展的关系。规模的发展应该与学校类型和办学目标相适应;质量的提高应该着眼于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结构的调整应该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的专业设置及办学层次;办学效益应该多方面评价,立足于在加大投入的前提下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和最具适应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潘雅琼  唐传宝 《文教资料》2011,(15):186-187
目前我国高校融资办学中存在的债务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负债总额巨大并且结构严重失衡,对高等教育事业及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稳定带来隐患。本文介绍了地方高校融资的风险类别.以及对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选择,最后提出了高校应对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校债务规模庞大,还贷压力已经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有效防范与化解债务,促进高校健康有序、稳定和谐的发展,是贷款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在发展中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而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地方高校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文章认为,在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办学结构是根本所在。这一点无论是从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角度上说,还是从地方高校办学结构在办学中特殊地位与作用的角度上看,均可以找到确切的依据。因此,推动地方高校发展,调整办学结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向纵深阶段发展,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矛盾。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只有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释放办学活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债务是我国高校债务的主体,其化解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地方高校债务化解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考虑欠妥,衍生了诸多风险。通过系统基模分析技术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债务化解的衍生风险主要包括舍本逐末风险、饮鸩止渴风险和富者愈富风险。为规避这些风险,必须进行系统思考,统筹规划,严格控制高校新增贷款;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强化预算管理;选择适当的“节流”途径;积极拓宽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债务化解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债务化解衍生风险的基模分析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高校债务是我国高校债务的主体,其化解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地方高校债务化解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考虑欠妥,衍生了诸多风险。通过系统基模分析技术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债务化解的衍生风险主要包括舍本逐末风险、饮鸩止渴风险和富者愈富风险。为规避这些风险,必须进行系统思考,统筹规划,严格控制高校新增贷款;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强化预算管理;选择适当的"节流"途径;积极拓宽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债务化解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