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胡军伟 《文教资料》2011,(9):146-147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品德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本文旨在探求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问题出发生成教育主题,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从儿童的生活需求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品德教学立足儿童的生活,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  相似文献   

3.
在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中,教学内容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应该有效地开发、运用课程资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从儿童的身边挖掘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搭建历史与生活的桥梁,让历史更立体更饱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教学内容因此而变得更"厚"起来。  相似文献   

4.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帮助学生去体验、感悟活生生的生活,引导儿童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和感受,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6.
李延更 《小学生》2011,(5):25-2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瑚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1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张礼宏 《生活教育》2014,(23):89-90
品德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唤起、体验、实践,笔者用自己的教学来阐释"生活"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延伸至生活,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因此,教师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挖掘生活中教育资源,让品德与生活相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塑造新型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故事是通往儿童内心的幽径,可以成为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项内容,也可以成为小学品德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择选已有的或运用自编的故事可以无痕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入的故事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用活教材、超越教材,故事要源自生活,回归生活,通过故事完成的道德成长是一种柔性的内化方式,因而是一个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中的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教师在教学时总觉得很困惑:教材中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简单的几张图片和简短的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怎么支撑40分钟的一节课?  相似文献   

14.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采用科学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遵循生活的逻辑,坚持生命叙事的方式,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编写的教学文本。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重构教材,有利于将静态的文本激活,产生出有效的"溢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那么教师如何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走进课堂,让教学产生出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呢?我想,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实现与教材的同  相似文献   

16.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把教学作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体现儿童文化的特质,使儿童在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场景中提升生活的品质。然而,审视时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不乏对教材、对教学内容、对自我表现、对他人评价的敏感,但唯独缺乏对儿童这一道德主体的敏感。没  相似文献   

18.
于长勇 《成才之路》2011,(13):85-8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生活是德育的出发地,也是德育的回归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入课堂,只能设计一些类似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打破思品课堂中以单纯的灌输为主,远离儿童生活的"纯道德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即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生活经验中走入课堂,唤醒真实的体验,教育价值就以生活经验的形式沉淀在儿童的思想意识里,这正是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开设于儿童启蒙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关注并回归儿童现实生活,培养儿童形成健全品格。插图在品德教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就人教版品德教材中插图所呈现的内容、插图所蕴含的教学意义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功效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