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骆笑梅 《时代教育》2007,(6Z):80-80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是以德育人的关键。新时期的教师应全面理解传统文化,正确传承优秀传统,继承孔子“以德承德,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理念,以“正义君子”为培养目标,以“四维”“八德”为施教内容,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主张“知行相须”,强调“修身为本”。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就是教人懂得做人,懂得爱人的教育;“修身为本”是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方法,“教人如何修身”几乎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发展史的全部内容。我国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应予继承与弘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内涵,欲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对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放在中心位置,继承和发扬我国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丰富,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多样,为我们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积累了有用资源。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指数千年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文化遗存,这些当然要继承。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更根本、更本质、更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取向,就中国文明而言,这样的文化传统无疑是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主义。鲁迅“反传统”反的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事实上,鲁迅在继承传统文化上一直是不遗余力且颇多建树的。鲁迅从未打出“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旗号,却实实在在地做着许多保存、继承传统的事;因此,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因为对皇权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始终葆有深刻忧惧与高度警惕,有时难免连带着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但这些极端化的表达不宜坐实了来理解。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一直绵绵不断地延续至今。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虚浮的现状,本文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概述出发,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作为切入点,提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应继承优良的道德传统,并积极培育形成新的系统完善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义”为道德情感的核心,以“礼”为道德规范,以“智”为培养道德判断力的手段,以坚韧的意志为道德修养的保证,具有完整的体系,影响深远。吸收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秀成分,是现代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新加坡和韩国对传统道德教育继承与发展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道德教育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各按一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规范约束自己,从而达到社稷长存,社会安定的理想境地。道德教育要求统治者“修己”、“正己”,普通百姓“安分”、“守己”。《大学》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也就是加强道德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民族精神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更是教育者的责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剖析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健全高校的教育机制、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等措施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如何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建立起新的“精神的家园”,关系到我们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在传统文化中,德育始终是处于首位的。从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中国历代著名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孔子对教育内容主张以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为主,文化知识教育要眼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志于道,据于德”。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五育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这一方面看出我国历代教育家都重视德育,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德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对传统文化必须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看待,不可否认,传统道德教育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糟粕,但就此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则是不明智的。中国近代的“全盘西化”主张和现代“文革”中的“破四旧,立四新”,最终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11.
语言文字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我国历来就有“文以载道”的教学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扬”(即继承)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个性,探究民族特性沉淀的过程,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重塑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弃”(即批判)主要包括: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构建“民主”、“科学”、“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文化传统长期陶铸的结晶,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首先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但这种继承绝不是全盘肯定,拿来,而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现时代,先进文化所以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更在于它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历史上,我们党选择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这是先进文化的根本创新,今天,先进文化的创新更体现在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丰富和发展,先进文化是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关于如何搞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人们见智见仁。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重视和继承古代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对现阶段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伦理、文化等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淀,同时也接受着经济基础的巨大作用。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因此,道德所具有的传统延续性和明显的时代变异性必然导致道德教育在继承和转型的脉搏中合拍跳动,协调发展。一、实现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价值转型长期以来,对于道德教育价值认识始终沿着这么一条哲学思维走向,即以“天理”为基础,以儒学为理论体系,以孔子的“仁义孝悌”为核心内容。道德教育价值圈定于追求外在“格物”,不为追求内在“格人”,即…  相似文献   

15.
本期导读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和文化资源,其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对于现代人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理性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郑丽云老师在《佛教文化中“空”的理论内涵及现代价值》一文中,对佛教文化中的“空”的理论内涵反现代价值作了探讨,并提出了作者独特的观点。●忻州师范学院秦亚红老师在《合理利用区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资源——以五台山文化为中心》一文对五台山文化中所彰显的悲智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与现代转换,使其成为对当地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价值资源,从另…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鉴于各级各类课程在吸收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的现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的课程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  相似文献   

17.
道德来自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各自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基础上,西方重“认知”,中国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逻辑上,西方遵循“由外而内”的逻辑,中国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文化价值多元、知识性质改变和道德本身的复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困境。借鉴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思考,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以“知识”或者“情感”为基础的认识论传统,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中,统筹人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从人性和人生发展的复杂性出发,重建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在壮族悠久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涉及到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建筑、民俗民风等多个体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代代壮族人民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传承序列,熏陶着一代代的壮族子孙,陶冶着他们的民族情感。近年来,笔者把壮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壮族聚居地区的中职道德教育课程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现状出发,就壮族传统文化对广西中职  相似文献   

19.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革命改变了关于人的素质的观念。社会生产提高了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要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首先就要成为一名有个性的人。然而,分析表明,“个性为本”教育价值在当代中国的确立,遭遇到来自于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强调统一而忽视差异、强调继承而忽视创新的传统文化的阻滞。因此,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人,必须从文化更新入手,改造思想,树立以个性为本的文化观念;变革实践,构建以个性为本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