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凡是优秀的新闻作品总是以情感人.这个"情"来自报道中对人物言行、心态以及情感的开掘. 电视突出优势在于声画合一,新闻报道中的情体现于声画之中,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要有观察判断和应变能力,及时准确地抓拍到真实动人的现场画面和感人的同期声,从而使报道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真实性是新闻作品文学化追求的根本准则。新闻作品文学化追求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即遵守真实性原则。具体地说,“新闻与文学的合流是指题材上、技巧上的合流,而不是本质上的混同。”应该明确,新闻所表现的真实是生活真实。想象、虚构等文学化艺术加工手法在新闻写作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如果为了追求作品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3.
把听众带进新闻的第一现场,让广播新闻更加真实、生动、感人,是每一个记者追逐的目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听众在收听广播时产生“视觉效果”,同时可以充分体现广播特点,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提升新闻作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新闻作品中的情感美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基础上的。真正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是不矫情、能表达真情实感、对国家对民族有大情大爱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张永强 《新闻窗》2012,(2):108-109
新闻作品能不能具有文学性?用文学的手法来写新闻会不会影响新闻作品的真实性?较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似乎就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以为文学把引入新闻领域,新闻就难以真实。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偏见。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观察,笔者认为,具有文学色彩的新闻作品,更能生动感人,并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李明文 《军事记者》2004,(11):30-30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一种美。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清代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云:“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通俗地说.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如诗如画,真情感人。任何体都不拒绝意境的产生,意境是高层次审美的体现。新闻意境,是记、编辑审美创作的成果,是传播写人、写景和叙事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产物,具体指新闻作品中有着丰富蕴涵和情景相谐的画面。  相似文献   

7.
一位老报人说导语是炼出来的。这句话意味深长,入木三分。导语虽寥寥数语,却浓缩着整篇新闻作品的精华,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千锤百炼,炼出了其中的磁性,使整篇新闻作品生动感人,好看耐读。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写作实践,浅叙一下对导语的写作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在表达和语言上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是新闻作品中最容易触动、感动读者的一类,优秀的人物通讯是具有现场感、立体感的,怎样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情感、视角、细节描摹是否精彩。一、以情感人与心灵洗礼文以情生,文章的精彩在于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人物  相似文献   

9.
赵康 《新闻知识》2000,(9):40-40
观赏中外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令人对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精彩的瞬间赞叹,为反映的新闻内容所能选取的侧面、变化过程的准确、典型等而折服。这些成功之作的奥秘在哪里?许多实践者采拍了大量的新闻照片,有的甚至花费长久的时间辛勤耕耘,其收获、效果甚微;有的面对大、小新闻题材拍什么,不拍什么,如何观察、选择正面、侧面的变化过程,心中无数,时常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作品成功与否,在于新闻摄影的关键:贵在发现,贵在表现。反之,违背新闻摄影规律,当然所拍摄的照片就显得苍白无力。 新闻摄影是纪实的,再现新闻事实本质的纵横断…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生前曾赞扬过一些新闻作品。这些新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应注意到这一方面。那么毛泽东究竟赞扬过哪些新闻作品呢?要准确地说出全部篇目,是困难的,但部分地说出,则有可能。新华社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相似文献   

11.
情者,文之经也.情感是新闻写作的推动力量,而任何优秀的新闻作品总是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易飞 《新闻前哨》2012,(9):35-37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新闻战线一方面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记者,产生了一批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但另一方面,某些记者由于种种原因,其"急就章"下的一些新闻作品,要么夸大新闻事实拔高新闻价值:要么为了使作品血肉丰满,编造细节甚至非常生动的细节(多在人物通讯中);要么张冠李戴,转移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摆脱评论中的“八股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先生说:“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这是就学作品而言的。其实.新闻评论也一样,要赢得更多的读,取得更好的效果,既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也要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生前曾赞扬过一些新闻作品。这些新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应注意到这一方面。那么毛泽东究竟赞扬过哪些新闻作品呢?要准确地说出全部篇目,是困难的,但部分地说出,则有可能。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我根据这些线索,查原稿,弄清写作背景,进行必要的追踪,觉得颇有收获,乃写成此文。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写作散文化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散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讲究意境美。无论是场景的描写、环境的渲染,抑或是人物形象的烘托、画龙点睛的议论、富有个性的叙述、融情于景的抒情,以及独具魅力的写作风格,在新闻作品中同样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尽管新闻作品有别于文学创作,但隔行不隔理,其理亦相遇。新闻作品拥有意境,就会韵味无穷,产生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宣传效果。一、什么是新闻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按照美学原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  相似文献   

16.
看一年的新闻佳作,应可看出这一年的历史演变的轨迹,新闻记者为此做出了精确描述。2001年度选送的广播新闻参评稿件(节目)中,不乏这样的上好作品。这中间,还透出记者冷静观察,理性客观反映见长的特色,以及记者置身新闻事件而使报道愈为生动感人的场面。不足的是,显现重大新闻价值、让人眼睛一亮的消息太少。  相似文献   

17.
王坤  陈瑾 《采.写.编》2021,(11):91-92
体验式采访是记者身至、心至和情至的过程,是最大限度逼近新闻真实的过程,也是将受众带入新闻现场、带入角色、带入情感体验的过程.体验式采访的新闻作品会对受众的心智产生多维度的深刻影响,从而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对新闻主旨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的形成因是内容的载体,而成为记把握世界,反映生活的再现框架,具有特定的美学意义,一方面,内容寄托在形式之中,另一方面,形式使内容定型化,固定化,同时它存在于物质载体上,比如被固定在版面上,录像带或电脑,录音带里,研究新闻作品形式的解析方法,无论对记还是新闻鉴赏家,都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卜新章 《新闻知识》2003,(3):41-42,37
新闻图片的拍摄通常有“抓拍”和“摆拍”两种,在摄影采访过程中两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同时运用,合理的运用“抓拍”与“摆拍”能拍摄出真实感人的新闻摄影作品,否则只会拍摄出矫揉造作,甚至是虚假新闻图片。在新闻摄影实践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郑英 《新闻传播》2014,(2):63+65
感动别人的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形象结果",是让新闻鲜活生动起来的活力因子。瞄准新闻中的"概念结果"来借用形象,是新闻"形象结果"的构成原则。一个好的记者要想写出出彩感人的新闻佳作,就必须在提炼"形象结果"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