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英 《科教文汇》2009,(20):172-173
运用兴趣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愿学、好学、善学、乐学,所学的知识就能在愉快的情境中轻而易举地掌握,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创造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胡堂梅 《知识窗》2014,(22):74-74
中国教育家叶澜认为“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和研究学生。”学生不仅是教学对象、学习主体,而且是教学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笔者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沉浸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把准备好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4.
王锡盘 《今日科苑》2006,(12):107-107
本文阐述的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学法,说明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耕耘事业上积极探索与实践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追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的放矢,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重点从“教”变为“学”、从“深”变为“浅”、从“听”变为“悟”,让学生多领会精神,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5.
刘磊 《科学中国人》2014,(5S):111-111
“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这一特色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后,逐渐使这种教学法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和便于操作的框架。通过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本及教师讲授的内容,会主动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加以选择、组织、理解、记忆和应用,而“实践探索法”适时顺应了这一学情。让学生从已学知识中创新思考,通过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的核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重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相似文献   

8.
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知识特点,设以良好的课堂氛围,创建寓教寓乐的教学环境,把学生从以往的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苦学”、“死学”中解放出来,变得“乐学”、“会学”,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得以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究欲望的激发,探究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要在“学中做”,更要在“做中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因此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就成了诗歌教学的关键。“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要学什么。  相似文献   

11.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就是独立地探与究。“探”即按照知识发展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给学生铺路搭桥,不做提示,让学生自由地去想、去做、去说、去试。“究”即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活动,去追究推理,归纳概括结论,以获得扎实、系统的知识,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一、好奇心诱导探究“好奇”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活动特点,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发明创造意识的萌芽。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宽容学生提出的一些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甚至是一些荒诞的问题。例如教《仿生类比法》一课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  相似文献   

12.
刘桂平 《金秋科苑》2008,(1):126-126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要以学生为本,培养他们的探究知识能力,为他们营造“探究”氛围;与学生平等、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创造出和谐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3.
吴彬 《知识窗》2013,(4):20-20
西方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巧妙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学会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探索规律、掌握知识、总结经验的方法.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爱学”、“会学”、“学好”、“学活”、“学深”、“学透”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会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  相似文献   

15.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相似文献   

16.
张超 《科学中国人》2014,(3S):185-185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俊 《科教文汇》2009,(24):112-1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知识的“琼浆”,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几年,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了表演节目法、电化教学法、开展竞赛法等愉快教学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在学习英语中得到乐趣,快乐学英语。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过分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教案)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索、合作、体验、创造,构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0.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给学生以轻松愉悦的感觉,使学生乐“思”,好学,在知识的应用拓展中帮助学生实践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形象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