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从这里开始的“孙悟空形象探源”,将以五、六万字的篇幅讨论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为便于以后的讨论,这里先将整个专题研究的设想简介如下: 第一部分对现有各说的合理成份和主要失误作一些原则分析,提出对原型与影响、猴行者与孙悟空等不同概念应有所区别;孙悟空形象的探源应从《大唐三藏取经诗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通过孙悟空从最初的野性十足、逍遥自在、天不怕地不怕到成为"斗战圣佛"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展示了孙悟空由"猴性"的丧失和"人性"的获得的心灵历程,这一生命历程的内涵不断启示我们思索人生,并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3.
当下关于孙悟空形象的九种成说 ,多以孙悟空为英雄形象 ,而似未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的探讨。不囿于成见而通读《西游记》 ,会从文学理论角度发现孙悟空英雄形象仅仅是其悲剧性的外壳 ;从艺术哲学角度可见其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 ;从历史角度能够证明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源于晚明社会的“沉暮品格”。在三维理论视野的全面审视中提出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特征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动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身在佛门,心系红尘”,其情感矛盾的变化折射出她人生思想的变化历程,反映了佛性与人性在其心中地位的转换。人性的复醒,使妙玉对红尘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步履艰难地迈向世俗世界。妙玉在人性与佛性的门缝中呻吟、挣扎,最终被佛性与人性两扇大门挤扁了,磨碎了。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孙悟空影象入手,分析了《西游记》在对孙悟空形象的超我性塑造中,对人类寻求解放问题的理性思考,即人需要解放自身,摆脱各种束缚与最终,达到自由;但又不可放纵人性,要有一定的规范约束。  相似文献   

6.
朱彤同志的《论孙悟空》一文,论述了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社会历史根据及其典型意义。其中有些论点,读了颇受启发。但该文认为孙悟空是一个市民工商业者的形象,体现了“由新兴市民工商业者向地主阶级转化”,“既有反封建的反抗性、进步性,也有与封建势力合流的妥协性、保守性”,并断言孙悟空形象“寓言般地、典型地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这种两重性”即“两面摇摆态度”。这一分析,不仅不符合孙悟空性格的本质和主流,而且贬低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孙悟空,好吃懒做难脱俗气的猪八戒,沉默寡言任劳任怨的沙和尚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班头”唐僧则显得有些优柔寡断和不近情理。近期,笔者重读《西游记》,发现唐僧其实有许多值得班主任学习的地方。首先是执着坚定,心无旁骛。西行路漫漫,关山重重,妖魔鬼怪众多,艰险可想而知。唐僧一心向佛,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是一部大家都爱看的书,其中孙悟空的形象尤为鲜明。要研究《西游记》则从孙悟空开始恰切一些。而长期以来论者多从孙悟空作为神话世界的英雄这方面加以论述,或者从孙悟空身上所体现的"个性解放"思潮来阐述。本文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重新阐述这个问题——从孙悟空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特征来论述其形象所反映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吴承恩以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贯穿了整个表达个体化理想的“西游”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心志的流出,对此形象的分析是理解《西游记》全书旨要的关键。文章以孙悟空是吴承恩所塑造的“理想人”为出发点,试图从作者赋予理想人的特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活动的背景与对立面、理想人在神魔世界中的边缘化处境和原因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模型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努力构建出对孙悟空形象的个体化理解并对此作出美学意义上的阐发。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来源问题主要有本土说和进口说两种观点,学界对此存在许多争议.文章通过对比两只神猴的人物特点、性格特征和作品的故事发生情节与环境背景,以及分析本土说的片面之处,不难发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并非本土原创,而应该渊源于印度神猴哈奴曼.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在神化和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同时,作者在处理孙悟空这一形象时,摒弃了"西游"故事中宣扬佛教、弘扬佛法的宗教思想,突出了孙悟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中真假孙悟空的故事引人入胜,量子力学的全同粒子哲学问题让人疑惑不解;真假孙悟空经历了一系列的鉴别方法方才得出答案,全同粒子哲学问题同样经过了许多论证,但还是没有定论。真假孙悟空与全同粒子所涉及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个体性,两者都从不可区分性开始,但是真假孙悟空的个体性没有丧失,全同粒子却被认为丧失了个体性。问题在于,全同粒子虽然没有序数性,但是还有基数性,基数性可以作为个体化的前提。因此,全同粒子的个体性至少是没有完全丧失的。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猴子,孙悟空性格调皮,永不安分守己,经常有突破规矩的行为出现;他做人做事,与中庸、温良恭俭让背道而驰;他的整个性格是对"食色,性也"的背反;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奴隶思想,追求与最高神佛的平等。这一切使孙悟空成为一个具有新的时代特色的神话人物。  相似文献   

16.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狗的自述》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格莱一家的纠葛,折射出人性与理性相抗衡的过程。格莱先生代表的科技理性战胜了"我"代表的人性,正式宣告了人类由人性向兽性的堕落。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作家汤亭亭,在《引路人孙行者》中对当代美国文化现状做了深入的反思与批判。作者以爵士乐的即兴理念提领全书,通过主人公惠特曼.阿新融合"华""美"之长的"西行之旅",将美华文化的独特内涵与对当代文明出路的探索融为一体,向广大读者提出了以创新的社群文化改变美国战争思维的行动方向,展现了美国华裔作家以文学书写介入现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性本善”思想是孟子“性善说”的核心。“四心”是“性本善”基本内涵,“四德”是“性本善”发展、完善的目标和内容,“人心”是“性本善”发展的中介,“思”是“性本善”被认知和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求诸己”是主体发展“性本善”的主要方式。“性本善”发展为“四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更应重视人“性本善”的认知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反求诸己”中持之以恒地践行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