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上古汉语中的“戮”,其义不同于“杀”,今人往往忽略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含义略等于“责罚以示众”。对活人可以行戮,对死人也可以行戮。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五册《郩之战》“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解释颇多分歧,有些教师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可不辨析一下。且摘几种注释如下: 1.(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死了也将不忘这次的失败。之以为戮,以之为戮。Z,代词,指我们。(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 2.寡君:指秦穆公。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对累臣们执行刑罚。(徐中玉教授主编《大学语文》修订本第10页) 3.寡君若把我杀了,虽死也不忘晋君的  相似文献   

3.
《殽之战》中“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的语法特点本不难分析,课本却作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注释,“(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死了也将不忘这次失败.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代词,指我们。”我认为此句中的“之”,不是代词,当为“助词”。它用于主语“寡君”和谓语“以为戮”之间,作用是标志这个句子不再有独立性,而作为复句的第一个分句出现,表示话还没有讲完,让读者等待下文,这样就起到了突出和强调“死且不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说文冲的三对互训词进行了辩释。“玩”与“弄”的区别在于玩具有随意性、短时间性和观赏性,常作名词;弄具有技艺性、长时间性和被观赏性,作动词。“芰”与“”的区别是芰本指菱叶而本指果实。“杀”与“戮”的区别是戮本指古代的一种刑罚,剥夺受戮者的生命并对之进行残辱,对象必须是人,但生死均可,施动者须人,施受异体;杀可以是刑杀,也可以是一般的杀,对象可人可物,但须生者,施受一般异体,也可同体。  相似文献   

5.
"戮"之探究     
上古汉语中的"戮",其义不同于"杀",今人往往忽略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含义略等于"责罚以示众".对活人可以行戮,对死人也可以行戮.  相似文献   

6.
《殽之战》:“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课本注:“[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此注对“死且不朽”的解释,不确。《汉语大词典》注:“[死且不朽]犹言至死不忘。”此解正确。孟  相似文献   

7.
明朝何以亡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禽(擒)缪(戮),甚至剥皮(?)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明史·魏忠贤传》转引自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第198页  相似文献   

8.
《殽之战》“寡君之以为戮”向来是笼统翻译容易,字字落实困难,有的注本干脆不加注,如中华书局版《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高语五册注:“(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之,结构助词。”译句很通顺,但置  相似文献   

9.
1.“没”不是“没收”   《荆轲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教材注“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先秦文献中,表示没收罪犯家属为奴婢的词一般用“入”。如《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而“没”作为“没收”义似出现于汉代。例如《史记·平淮书》:“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又如《南史·东昏侯纪》:“寄附隐藏,复加收没。”《荆轲刺秦王》乃先秦文献,“没”不能训为“没收”,“没”与“戮”系同义复词,满门抄斩的意思。   2.“商于”之地何所…  相似文献   

10.
“自今”解     
李廷战 《学语文》2007,(2):47-47
《齐晋鞌之战》(《左传·成公二年》)中逢丑父在将要被杀时喊道“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王力《古代汉语》将“自今”注释为:“从现在追溯到以前。”郭锡良《古代汉语》将其释为“‘自今以往’的省略,即从今以后的意思”。二者都是以“今”为起点,前者向前追溯,后者向后延续。孰是孰非,本文试就此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青藏高原视觉造型艺术中重要一类的湟中鲁沙尔银铜器手工艺艺术,在佛教艺术和民族生活艺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以宗教为中心的器物造型,受佛教文化的洗礼,渗透着藏传佛教思想,加之艺人的精心打造,使得民族手工艺保持了艺术的纯粹性,民族情感和文化审美也因之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2.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3.
针对郭锡良、李铃璞主编<古代汉语>,洪成玉主编<古代汉语>,徐季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对"先趋而后息""人趋己趋"中的"趋"的解释不妥之处,本文从上下文的照应、古文献的其它用例、词义引中的线索等几个方面证明"趋"应释为"以恭敬的姿势快步走".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多卷本的大型汉语词汇巨著,具有“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特点,但它在检索与索引方面还没有达到“方便”和“实用”的要求。许多使用者都有《汉语大词典》检索方法烦琐、二次检索率高、比较难查的看法。因此,在《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可以考虑解决改变繁体字引领简体字、正体字异体字分领词目的体例,适当增加索引方法,以切实提高《大词典》检索的便捷性和检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形象,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至清,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狐形象也更为鲜活,而纪昀所作《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当时刻画狐形象最为完备的小说之一。文章通过对其中狐形象的归纳整理,力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宗教民俗形态下的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列举大量古书中的例,进一步证实了清代学提出的“阴阳对转”现象,即在古书中韵腹相同而韵尾不同的阴、阳、入之声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许多作品都借助了“因果”之说的模式。并且,在这一类小说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刻画上,许多作品里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主导性这一特点。我国明清时期小说中这一类依托“因果”之说、反映命运主导性特点的作品,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9.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20.
殷周古中有一些字,实际上是截取“字母”的部分形体来充当“新字”或“新字”的部分形体,这种造字方法就是“省化”。被“省化”出能独立记录语言的“新字”不仅有利于汉语表达,而且还可以克服由宽泛的假借而引起的字义模糊现象,其功能完全有别于“六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