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往事回忆     
童年的记忆1932年,我出生在上海。那时鲁迅住在大陆新村,和我家有一定距离。据我母亲回忆,我父亲是经常去鲁迅那里的,而我母亲和孩子每周六都会去一次。三个孩子一起去怕太吵闹,父母每次只带一个。因此,我要三个星期才能见到鲁迅一次。海婴比我大三岁,我每次去鲁迅家,就是和海婴一起玩。当时我还太小,懵懵懂懂的,对事情没有什么记忆。鲁迅去世时我才4岁,对人的死亡似懂非懂。母亲抱着我去给鲁迅送葬,我认为鲁迅伯伯睡着了。  相似文献   

2.
用两周半的时间完成《阿Q正传》的课文教学,按照教学安排,接下来是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说鲁迅”。教材为此设计了三项活动:一、我所了解的鲁迅;二、参观鲁迅纪念馆;三、我与鲁迅的对话。因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参观鲁迅纪念馆”条件不具备,而“我与鲁迅的对话”更多地带着虚拟想象的色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因而我在教学中侧重选择的是“我所了解的鲁迅”这一活动。我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一)用诗句导入新课《鲁迅的精神》一文,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诗句来概括鲁迅的精神?有个学生立即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当场予以肯定,板书了这一句诗。并指出这是鲁迅《自嘲》中的第五、六句。前后两句,一憎一爱,正是诗人世界观中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是鲁迅精神的高度概括。接着,我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预习课  相似文献   

4.
《故乡》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根据小说情节, 课文作了一幅插图,插图里有作者本人鲁迅的像,显然鲁迅这个像就是小说中的“我”了。我认为,这个插图不当。鲁迅的小说(除了历史小说)里,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出现的“我”多少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鲁迅的《故乡》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我”应理解为是个艺术形象,而不应理解为是鲁迅。可是,课本中的插图,将“我”画成了鲁迅,这恰当吗?湖北安陆赵礼荣  相似文献   

6.
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教学时,我一改逐篇按字词句段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法,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新鲜、轻松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认识鲁迅先生。课堂由"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哪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串起。课前,我了解到学生都没有读过鲁迅写的文章和写鲁迅的文章,就先让学生猜想即将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接着用幻灯出示本组教材  相似文献   

7.
现在,一瓶“鲁迅纪念酒”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酒瓶是一尊方形古铜色的鲁迅塑像。“鲁迅先生”每天“督促”着我,这瓶酒是鲁迅的儿子送给我的。……前年暑假,我在北京旅游,爸爸带我去拜访了鲁迅的儿子——周海婴。  相似文献   

8.
许和平 《教师》2013,(28):107-107
深度阅读鲁迅作品,利用鲁迅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实现对中学生的有效引领,是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鲁迅的作品内容丰厚,很有深度,我在教学鲁迅作品时是从以下三个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1.读——划拨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抚摸式地阅读体悟鲁迅的作品是严肃的作品,所以我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有一种严肃感、虔诚感,要认真仔细,从作品的开头到结尾,一个字一个字地抚摸下去。我这里说"抚  相似文献   

9.
阅读训练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认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后才是作家。读鲁迅的散文诗、小说、杂文,我们油然生起一种关于人生的立体的感觉与体验。我认为,鲁迅这三个方面的作品解剖了三种不同层面、不同状态的人生本质。杂文直指现实,散文诗则是表达一种人生的理想,小说介于现实与理想之...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新文化运动以来用笔来反封建的斗士,一个毫无争议的反对一切黑暗统治的领袖。正因为如此,我们谈及鲁迅,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我想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谈到鲁迅作品时,首先就会提到他旗帜鲜明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2011年我开始系统阅读并研究鲁迅,算来有7年了。这个不算长的过程让我对鲁迅的认识逐渐深入,也对鲁研界的现状有一些了解。我信奉鲁迅说不完道不尽,厚着脸皮写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两本著作,这样就堂而皇之成为了吃鲁迅饭的人,并且将来很长时间可能还要依傍鲁迅谋生。可是,当我试图把自己放在鲁迅研究的历史过程中,来看自己与鲁迅及现实的关系时,有三个问题很醒目地出现在我面前。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中,刻画了三个人物:一个是车夫,一个是老女人,一个是“我”。  相似文献   

14.
因为一直喜欢鲁迅先生,所以对于所有关于鲁迅的书,我都极为关注,也看了很多。在鲁迅研究者中,我一向比较喜欢孙郁先生的文章,他的一些书,比如,《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被亵渎的鲁迅》等,我都仔细阅读过,他新近出版的《鲁迅忧思录》,我也是在第一时间买来阅读,并由此对鲁迅又多了一层了解和深思。当代中国,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据说,关于鲁迅研究方面的专著,已经出版了600多本,所以,如果想在鲁迅研究方面拓出点新意来,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但读完《鲁迅忧思录》这本书,我却看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从材料来源方面看,都比较新颖,比如《民报之风》,探讨的是《民报》对青年鲁迅  相似文献   

15.
季复兰:我们这个栏目叫“名人专访”,专访“名人,……王景山:且慢,我倒是有名有姓,可是一无名声,二无名气,三无名望,四无知名度,因此压根儿算不上名人。等你们开设“无名人专访”栏目时,再来找我吧。季:现在声明也晚了。反正我们已经来了,推三阻四就不好了。为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找一位鲁迅研究专家谈谈中学生学习鲁迅的问题,是我来的目的。就请开始好了!王:又要声明了,我不是鲁迅研究专家,我只是个鲁迅其文的爱好者,鲁迅其人的崇拜者。季:不要谦虚了。请讲吧!王:其实,作为曾经是中学学生、曾经是中学教师、又曾…  相似文献   

1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录。作者从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中撷取几件小事,反映了一个伟大人物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 这篇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五个部分。课后有  相似文献   

17.
谈起心中的偶像 ,同学们众说纷纭 ,但不外乎是一些歌星、影星和球星之类的。然而在我心目中的偶像既没有动听的歌喉 ,也没有高超的表演 ,更没有绝妙的球技。我心中崇拜的是他意味隽永的文章 ,迎难而上的精神 ,无私奉献的人格。他———鲁迅 ,一个让我崇敬的楷模。鲁迅 ,我欣赏他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杂文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进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 ,铿锵有力地揭露了敌人的罪恶。鲁迅先生的文章幽默有趣 ,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和《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文章 ,一字一句都显得深刻而幽默 ,朴素而诙谐。我觉得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一件小事     
1927年到1931年间,我在杭州教书,寒暑假中得空,就到上海去看望鲁迅先生。1929年8月底,我又到了上海。这时候鲁迅先生住在横滨路景云里。28日那一天,因为鲁迅先生约我晚上去吃便饭,所以我是单人去的。我到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9.
《墓碣文》是鲁迅生命哲学的诗性表达。活着的"我"面对一个坟墓中的"我",是自我心灵在两个世界中的对视与诘问。这种跨越生死的对话,构成了鲁迅对生存本质及其意义的考量,并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从虚无到实有。  相似文献   

20.
笔名的回忆     
我对“笔名”一语的最初记忆,始于童年时代,也就是我在本村读初小的时候。一日,我从高年级国语课本上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侄子周晔,便禁不住心下生疑:周晔的伯父怎么不姓周而姓“鲁”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当时正在邻村读高小的家兄。家兄回答说,鲁迅先生本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我由此忽然联想到本村一位董姓长者,其人饱学多识,能诗能文,雅号“肃堂”,想必也是笔名了。从此我便喜欢上了笔名,不过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能配得上用笔名的必是文人雅士无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