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高猛的势头,我国各个高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格都极具个性和特色,并且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更加多元。日益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导致企业对毕业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了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坚定和实行就业导向的思想,意味着在教育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对职业岗位和教育主体的未来社会角色的观照,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要切合实际需求、创新设计发展规律,设计完善的学习架构和课程体系,引领、实施与保障相关制度,在学习全程紧抓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探索课外活动的次要渠道,培养学生相关的就业能力;发掘校外实习这一第三渠道,全面塑造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文章主要从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误区出发,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相关的模式和制度设计,以期构建完善的高校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未来职业要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实现高职就业目标的关键是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班主任进行全程就业指导,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尽早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把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优化,是解决会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建立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要以就业为中心,以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一方面着力构建"会计岗位课程化"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研究与分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科院校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模式,突出学生就业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突出学生能力发展主线;构建具有农科院校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实施全程化指导;构建基于"职业发展""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要正确理解其内涵。"以服务为宗旨",首先要服务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不是"以就业率为导向"。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创设"专业法人"制度和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三学期",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与专业岗位"零距离"学习,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建设,采用过程性的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等手段,初步形成了以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为载体,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工学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实行多阶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打造全真的实训教学环境,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三证书"制度。与此同时,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顶岗实习安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原则和实践方法,认为高职教育的性质与目标、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必然要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坚持面向行业兼顾职业岗位需要、知识和能力及职业人格等素质协调发展、基础理论"必需、够用"和实践性等原则,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保证;同时,还以作者所在单位实践为例,证明本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所主要面向商贸和现代服务业的高职院校,近十年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优良传统,坚持"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深化改革,措施得力,创业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培养创业精神和意识;以创业为导向,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打造创业教育基地;践行"管教管导",造就"三创型"师资队伍。夯实基础,强化示范,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涌现出一批校园创业明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了就业质量的提高;强化了内涵建设,提升了综合办学实力。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实践性探索应以经济转型的需求为驱动、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就业为导向的民族地区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民族地区音乐学院教育实践中如何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具有就业特色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是当前民族地区音乐学院面临的重点问题。民族地区音乐学院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线,实施"三业"教育系统工程,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对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路径,包括引导学生扬长避短,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正确引导职业规划,加强学生的学业管理;鼓励学生专升本,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社会能力;重视班级职业文化建设,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3.
杨燕滨 《教育与职业》2012,(23):176-177
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转变观念,明确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整合课堂内外资源,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加强就业教育,提升学生求职能力;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评价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市场定位,转变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工作新机制、新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服务的观念,切实提高学生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佳 《中国培训》2014,(5):2015-2016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语文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课,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市场需求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质,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将提升就业竞争力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实现学生求职能力的提升和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以此推动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能力主要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变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能力评价模式,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就业瓶颈产生的原因,通过调查得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提出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工学结合;要进行课程改革,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程实施和组织。创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其办学方向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中等职业教育要为中职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学生可以成为未来出色的劳动者和终身学习者。中职计算机的根本任务是加强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机制,要对计算机课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由方法能力群和社会能力群构成。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指出大学生在职业认知、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条件,进而构建由培养模式改革、校园环境熏陶、全程就业指导组成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动态跟进模式。最后,从工作机制、人本化的咨询服务和个性化的就业帮扶相结合、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提高等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措施,使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自适应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过程需要大量的设计实践,而传统的仅扎堆于毕业年的就业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需要。如何结合传统就业流程,探索新模式来提升就业质量,文章提出要挖掘学生在校期间所有与潜在用人单位接触的渠道,促进学生与单位在这些渠道中建立认同感,即"预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