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首次利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作为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还原氯金酸溶液;通过调节Tris和Na OH的配比、反应时间和添加稳定剂,控制合成稳定的金纳米粒子,粒子尺寸在15–47 nm之间.  相似文献   

2.
借助电喷雾辅助化学还原法,直接在室温下,将氯酸金前体溶液的分散气溶胶喷射到含有还原剂(ODAM)和环己烷非极性溶剂(POCH)的反应溶液中来合成单分散小尺寸纳米金粒子。将电喷雾喷射分散进料与传统毛细管连续进料方法进行比较,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等对合成的纳米金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非极性溶剂中通过化学还原法合成的纳米金粒子大小取决于试剂掺入的方法。前体的连续掺入产生多分散胶体,NPs尺寸约为4.4±0.6 nm,和10.3±1.4nm,而电喷雾法掺入反应液中的微小液滴产生高度单分散的胶体,其NPs尺寸约为5.2±0.5nm。结果证明电喷雾辅助化学还原法是一种快速通用合成单分散金纳米粒子(AuNPs)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金纳米粒子的功能、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加载药物、输送药物、释放药物、靶向病变部位或癌细胞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制约金纳米粒子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1)如何实现重现性、规模化、批量生产金纳米颗粒;2)其潜在的细胞毒性.目前,面临的难题是找到新的化学和物理方法使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能有效、安全、稳定地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上.最后,预测了未来研究焦点,即实现金纳米粒子的临床应用性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金纳米材料和生物系统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4.5 G PAMAM(4.5代聚酰胺-胺型)树状大分子为保护剂,利用微波法还原HAuCl4溶液制备金纳米粒子。考察了在同一照射条件下,4.5 G PAMAM与HAuCl4不同物质的量比对金纳米粒子大小及形状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照射时间相同时,以30 s为例,当4.5 G PAMAM与HAuCl4物质的量比为5时,得到的金纳米粒子最小;随着4.5 G PAMAM与HAuCl4物质的量比值的减小,金纳米粒子变大,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集。  相似文献   

5.
在裸金电极上分别自组装1,2-二(4-巯基苯)乙烯(MPE)、4,4’-二甲基联苯硫醇(MTP),再在6nm纳米金溶胶中修饰纳米金,得纳米金巯基修饰金电极。研究了两巯基纳米金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阻抗行为。  相似文献   

6.
纳米金复合凝胶由于其在工业催化、传感器件和药物释放等多个领域的优异表现,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综述纳米金粒子的制备方法:溶液还原法,模板法,电化学法,纳米金复合凝胶内部的作用机制:氢键作用机制,反应基因作用机制,纳米金复合凝胶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6,(6):91-93
建立一种基于金纳米粒子光学活性评估茶叶抗氧化活性的新方法,其原理是基于茶叶中的还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还原氯金酸,得到具有特定光学性能的金纳米溶胶.使用0~40 m L绿茶提取物与浓度为60 mmol/L氯金酸溶液在室温下反应,制得的金纳米溶胶在530 nm处的吸光度与所用提取物的体积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平方值为0.993 79.利用此方法对5种茶叶提取物进行测试.初步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茶叶的抗氧化活性具有明显差异,530 nm处的吸光度介于0.076~0.357之间.在测试的样品中,普洱生茶和绿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开发了金纳米粒子液体状薄膜SERS基底,探讨了加入顺序、促进剂浓度、加热温度和卤素离子修饰对SERS基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液膜SERS基底组装的关键是界面上的纳米颗粒和油相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金纳米粒子(Au NPs)与油相(己烷)先混合再加入促进剂(四丁基硝酸铵)的顺序制得的SERS基底活性最好;促进剂浓度为10mmol/L时所得到的SERS信号最强;在不影响SERS信号的情况下,将加热温度从室温提升至80℃,可将制备时间从12 h缩短至40 min;加入20mmol/LKBr修饰有利于提升SERS信号。在以上优化条件下,建立了菲(Phe)、芘(Pyr)和蒽(Ant)三种多环芳烃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恒电位法在金刚石膜电极(BDD)表面电沉积金纳米粒子,再在其表面自组装L-半胱氨酸(L-Cys),制备了L-Cys/Au/BDD修饰电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金纳米粒子的形貌,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反应机理。在p H4.5、0.1 mol/L HAc-Na Ac缓冲溶液中,该修饰电极对对苯二酚的氧化还原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效果。通过测定对苯二酚的氧化电流,结合恒电位计时电流技术,建立了对苯二酚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在0.025~2.5×10-5mol/L范围内,对苯二酚的氧化电流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25×10-8mol/L(S/N=3)。对模拟水样进行测定,回收率为98.0%~103.2%。该研究为自然环境和工业废水中对苯二酚的检测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6,(2):59-64
以N-苯甲酰基-N′,N′-二羟乙基硫脲的镉配合物为,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硫化镉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紫外漫反射光谱(DRS)和红外光谱(IR)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在可见光照射下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硫化镉纳米粒子对亚甲基蓝具有持久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我们已发表的苯硫醇在Au(100)上吸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结果进行了模拟.根据STM结果,苯硫醇在Au(100)表面形成(√2×√5)的结构,最小重复单元为Au(100)-(√2×√5)的-1BT.分子模拟结果表明,BT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导致邻近的BT分子方向发生变化.如果考虑分子方向的变化,得到的最小重复单元应该是Au(100)-(√2×3√2)-2BT.(√2×√5)的结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的夹角为75°或105°;(√2×3√2)结构是一个矩形,相邻两边的夹角为90°.在重复单元Au(100)-(√2×√5)的-1BT和Au(100)-(√2×3√2)-2BT中,苯硫醇的覆盖度都是0.33.通过分子模拟结果与STM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分子模拟结果可以作为实验的一种重要补充,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金属表面缓蚀功能膜自组装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Au/SrTiO3(001)/Au异质结界面Y、Zr、Nb和Mo元素置换掺杂与电子传输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通过分析各通道原子的电荷差分密度以及投影态密度,发现Au/SrTiO3(001)/Au中导电通道的开关状态对于不同界面掺杂金属元素差异明显.当Y和Zr分别置换界面层Ti(1)原子时,尽管界面电子态有局域化现象,但并没有改变理想界面模型导电通道的关闭状态;当Nb、Mo分别置换界面层Ti(1)原子时,电子掺杂效应使原来理想界面模型的导电通道从关闭状态转变为开放状态,从而提高了异质结界面体系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第一原理研究了Au在ZnO两个极性表面(0001)-Zn和(0001)-O的吸附,分析了单层Au吸附在ZnO极性表面上的态密度和吸附构型.计算结果表明:ZnO极性表面上单层Au吸附层能提高Zn原子在(0001)-Zn和(0001)-O面上的吸附能分别0.41 eV/原子和0.42 eV/原子;同时Au吸附层又比Zn吸附层更加活跃,总能计算可以看出Au处于顶端的构型比Au扩散构型更加稳定,使得Au恒处于顶端,很好的解释了Au在ZnO纳米结构生长过程中充当表面活性剂的角色.理论计算与实验中发现Au颗粒总是在生长出的纳米结构的末端这一现象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4.
使用自组装法制备得到SiO2颗粒,测试得到其平均孔径约为3.61nm,此孔径大小与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分子层间距有关。将自组装得到的SiO2颗粒依次浸泡于硝酸银(AgNO3)溶液和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中,反应后光照此混合液得到复合材料Ag-SiO2。此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可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及红外光谱(FT-IR)来表征,产物为球状复合颗粒,其中Ag纳米粒子被均匀的锁定于SiO2颗粒中,避免了Ag粒子的聚集。在抗菌性测试中发现此复合颗粒的抗菌性优于单一纳米Ag,文中还讨论了此类抗菌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分析了4种可能Au/SrTiO3(001)界面模型的界面能、原子间距、电子结构及其化学键特征.研究表明:Au/SrTiO3(001)界面的稳定性与其界面原子构型密切相关;Au与排列在以TiO2原子层截止SrTiO3(001)表面的氧原子上的界面构型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化学沉积金(Au)微粒和聚苯胺(PAni)制备了Au微粒和聚苯胺修饰的玻碳电极(Au/PAni/GCE),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亚硝酸根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以及探讨了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u/PAni/GCE对亚硝酸根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该性能受聚苯胺和Au微粒的负载量以及底液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混合密度泛函BP86理论下,用LANL2DZ基函数对Aun(n=17—19)构型进行优化、电荷分布和分子静电势进行计算.结果表明:NPA和MK电荷能够很好的重现静电势的分布;Aun(n=17—19)电势分布的特点是最大正电势出现在五配位的金原子周围,最大负电势值出现六配位的金原子周围,它们组成了化学反应中最可能的活性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种新方法-接枝羧基淀粉(ISC)吸附金属离子前驱物(ISC-Zn)热解法,制备了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的氧化锌纳米颗粒。本方法分为三步:ISC的合成;ISC-Zn的制备;ISC-Zn的分解及ZnO纳米颗粒形成。利用差热、热重(DTA-TG)研究了前驱物的分解过程;通过X射线衍射(XRD)数据分析了ZnO纳米颗粒的晶相;借助透射电镜(TEM)观察了ZnO粒子的形状和尺寸分布。并用亚甲基蓝溶液研究了在此条件下制备的ZnO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在液相中依靠超声粉碎和剪切搅拌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Sn-Cd合金纳米微粒,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分析(TG-DTA)等手段对合金纳米微粒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合金纳米微粒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明胶作为稳定剂,葡萄糖为还原剂,硝酸银(AgNO3)为前驱体,通过一条绿色途径合成了银纳米粒子。利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对银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度及其分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银纳米粒子颗粒呈球形。粒度均匀,单分散性较好。该合成方法实验条件简单、原料易得、反应温和且对环境无污染。因此在探索绿色纳米合成技术上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