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社区居家养老合作模式是整合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的新型合作养老模式,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特点和优越性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但是它尚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内容有限等问题。应通过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会、加强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丰富养老服务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完善社区养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赣州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赣州市在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方面加强了法律宣传,加大了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完善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也存在养老机构数量少、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匮乏、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险事业。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居家养老既符合中国国情,也为大多数中国老人接受和选择,是中国政府目前大力倡导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主要的提供者是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基本的提供者是家庭。各主体之间的分工和合作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养老资源的汲取和整合,促进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深受老年人的青睐,其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存在着必然的现实逻辑。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尚存在以下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自身能力缺失,服务供需失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规范的建设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科学的监管评估手段。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建立统一数据平台,深化医养融合,进一步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20,(6):22-26
目前,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比例占老龄人口的绝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矛盾突出、服务水平低、资金来源单一、服务组织和监督机制缺乏等问题。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兴起,建议从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多元筹措、多方协同等方面完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多维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和开展多种类型的文化宣传活动,促进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温州城市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对温州市鹿城区松台街道水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居民知晓率和满意度不高,养老服务人员少、素质低,资金严重不足,是当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推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政府投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已经逐步显示和发展起来。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提供养老服务的机制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立足家庭,依托社区,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手段,大力建设老年服务社区居家资源网络支持系统,加快发展老年保障体系,利用各种不同的社区养老服务机制,建成老年人的家园乐土,促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备受关注。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律保障方面存在尚需完善的事项。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法律保障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立法、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机制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健康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CHARLS 2011-2012年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探讨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传统子女照顾和提供经济支持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步向配偶照顾、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模式转变;社区养老服务对老年人健康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国家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影响甚至超过了家庭经济状况和子女经济支持的影响.未来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笔者建议我国在构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采取居家养老补贴制度,鼓励家庭养老;第二,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点的建设,拓宽融资渠道,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吸引社会投资;第三,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0.
居家养老符合国情,能够大规模、低成本解决养老问题.本文基于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提出应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加强队伍建设,实施规范管理,增强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信息化为主要手段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对养老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形成。方法:抽取在社区居家养老且知情同意的100位老年人,结合SERVQUAL评价法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生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结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从高到低分别是生活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体娱乐活动服务和助急服务,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质量较为满意。结论:构建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结果可靠性较强,可为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建设和充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节约社会资源,营造社区氛围,提升老年人的归属感,提供专业服务和减轻老年人子女的负担等优势。政府、社区、老年人子女作为影响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三大主体,其合理的角色定位在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发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进行,传统的单位制日益解体,社区成为承接社会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公共空间,社区建设应运而生。为了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在社区服务领域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他们运用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方法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深圳市在社区服务中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方面走在了中国的前列。深圳市南山区在这方面又走在了深圳市的前列,率先提出"一社区一社工"的服务模式,这种社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顺德大良北区新松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专业考察,了解到新松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表现出极高的认可度。然而居民在社区内的互动机会、互动机制、互动网络较少,且缺乏归属感的提升渠道。这表明新松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应从当前的探索期尽快进入策动期,借助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影响力让大部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只有这样,社会工作机构才能凭借有限的专业人力资源去组织无限的社区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共管理和社会政策的角度,结合苏州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取得的成效、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经验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对城市适老性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提出有效建议,研究城市服务设施适老性评价。首先,从服务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和养老需求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城市服务设施适老性指标;然后,研究城市服务设施适老性指标数据采集标准及预处理方法;最后,应用熵权法,利用地图大数据进行济南市社区周边服务设施适老性评价。研究表明,利用地图大数据,可实现从宏观视角对比城市服务设施分布情况和服务能力,为城市服务设施研究提供全面、客观、高效的数据来源,也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时代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所做出的重大部署。文章以成都市高新西区某街道办社区党组织建设为个案进行调查和研究,总结了该街道办社区党建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和有益经验,重点分析了其工作中存在的社区党组织队伍结构不合理、党员管理教育难度系数加大、社区党组织工作能力及服务能力欠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以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体制和推进服务能力建设为着力点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也可以大有作为。分析大数据赋能社区服务的可能性,研究大数据赋能社区服务的重点领域:改变碎片化治理现状、提升治理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回应居民需求;校正服务方向,避免资源浪费;激发社区内在的活力,实现共治共享。大数据对社区服务的赋能作用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系统化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社区特色等路径来发挥。  相似文献   

19.
四一二家庭模式的日益扩展,使得传统家庭养老负担加重,文章阐述了目前其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沟通机制的完善、拓展筹资渠道的多元、服务团队专业能力的提升、互助养老模式的积极探索等,以期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会和谐建设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