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的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相似文献   

2.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相似文献   

3.
陈华忠 《宣武教育》2006,(11):44-44
周建国在《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7期上撰文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5.
丁钢 《早期教育》2005,(2):i002-i002
近一个时期以来,教育界似乎对叙事研究情有独钟,许多教师很热衷于“讲故事”,以致于原本“沉默”的教师在理论界面前发出了“讲自己故事”的呼吁。“让教师的声音被人们听到”,这一点正是教育叙事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主动表达自己的声音,显然是对教育叙事实验的积极支持与响应,并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  相似文献   

6.
陈力 《青年教师》2006,(1):24-26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在教育中,通过教肓并为了教育”的研究,因为它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种“平民化”的研究方式。它使一线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把日常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方式——课例研究。课例研究首先以“课例”作为载体,但要将它提升到“研究”的高度,就必须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有借鉴意义的教学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因此,如何捕捉研究的“视角”是开展课例研究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在注重环保的今天,各厂商越来越多地开始生产绿色食品,消费者也越来越多地食用绿色食品。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的今天,我们的教师该不该更多地关注和使用“绿色语言”?  相似文献   

8.
随着“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反思性教学”等教育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潜心搞起教研或者与教育研究者一起开展“合作研究”。他们最初对“发表教育论文”往往很有兴趣.热心地请研究者帮助他们“修改”文章.研究者也很乐意提供这种“专业支持”。不过,在平时与老师经常对话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教师在“谦虚”地承认自己“理论水平不够,不太会写论文”的同时.他们却都很善于讲述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在教育领域广为传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很难将教育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际中的。然而,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还面临着几太障碍,如果我们对这些障碍缺乏清醒的认知并听其自然的话,教师成为研究者之理想就无法成为现实。基于此,本文拟对这些障碍加以分析,并试图提出突破这些障碍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学校教育来说,随着“双基”工程的巩固和招生选优政策的弱化,学校在校生大量增加,受社会不良风气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许多学生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得过且过;许多家长对子女也不抱什么奢求,但求供完中学了事;部分教师则成天悲叹学生越来越难管、难教,埋怨学生的多,分析自身失误的少。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协调音符增多,师生之间矛盾增大,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见提高。  相似文献   

11.
“十五”期间,笔者承担了河北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尊重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实践研究”。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实验学校采用了研训一体化的策略。在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实验学校教师在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让教师确定研究的子课题,在子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实验学校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和交流,不断地提高实验学校教师的研究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李先梓 《宣武教育》2005,(10):45-46
据《中国教育报》8月16日报道: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对新课改进行“反思”,且观点众多,各执己见。教师们无奈道:“新课改,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教育深度叙事即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取向,成为“以校为本”的研究、培训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便利而有效途径。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而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与教师日常工作具有天然而密切的联系,能切实触及到教师真正的教育生活、实践本身,于是这种以撰写教育故事为特征的教育深度叙事一经提倡,就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的积极而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已形成了“教育故事热”。  相似文献   

14.
随着“研究性变革实践”的理念在“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中日益扎根,其影响力逐渐在各地弥漫扩大,研究的意识、行为、能力和习惯已经开始贯穿渗透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从“教学高手”到“研究高手”,再到“教学研究高手”,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31日——12月1日,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课题开题会议在宝鸡市隆重召开。来自全省各实验校的领导,教师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电教馆站的负责同志四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十五”课题研究的工作,表彰了先进个人和单位,听取了领导的讲话和专家的学术报告,并部署了“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白忠明 《宁夏教育》2005,(12):27-29
“小课题研究”是介于教育科研课题和“教学案例”、“教学后记”之间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校本教研形式。因为它具有“小”的特征,所研究的课题全部来自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有较强的可行性;它具有“基于问题的研究”的特征,所研究的课题是为了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有较强的操作性;它具有“基于积累的研究”的特征,所做的研究来自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素养的积累而有较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赏识教育”已成为不少家长和教师竞相采纳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赏识教育”本身固有的种种缺陷以及老师和家长们流于表面或失之片面的理解,使“赏识教育”日益变形和变味,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困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微型课题是一种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机智,改善、优化教育生态与教学文化的“草根化”的教育研究形态。它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行于民间,能对教师的生存方式、生命状态的转变产生深远的“蝴蝶效应”。微型课题“短、平、快”的特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经历与自觉中前行,  相似文献   

19.
微型课题是一种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机智,改善、优化教育生态与教学文化的“草根化”的教育研究形态。它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行于民间,能对教师的生存方式、生命状态的转变产生深远的“蝴蝶效应”。微型课题“短、平、快”的特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经历与自觉中前行,  相似文献   

20.
毕竹娟 《辽宁教育》2007,(10):20-20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开的过程中,教师发展成为教育研究的重头戏。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如何“育己”。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对教师而言。“育己”和“育人”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育己”应先于“育人”。一方面,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自我发展不仅是教师的义务,而且是教师的权利,是丰富教师生命内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