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萍 《新闻前哨》2010,(9):86-89
数码影像技术既给摄影记者提供了更好的拍摄手段,也给摄影记者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在"拿起相机,人人都是摄影记者"的全民记者时代,摄影记者应从照片质量、表现细节、报道深度和文字说明四个方面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动物的情绪不同,人的情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摄影报道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新闻人物照片是拍给人看的,首先就要使人感动,要能打动人的心灵,使读者与照片中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这些都离不开情.新闻照片的情感力量既体现在瞬间反映出的新闻现场的事实,也体现在照片背后摄影记者思想观念、思想倾向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一让平面立体起来,让瞬间流动起来。这是摄影记者的追求,更是编辑的追求。“立体”与“流动”,事实上是如何让摄影报道以“瞬问的平面”再现,乃至表现“延伸的空间”,郾在摄影报道所记录的那个新闻事件的瞬间,能够对其之前的历史,之后的未来和横向的比较中,告诉或暗示读者更多的必要的事实,并引得读者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和人们产生某种影响。编发《工人日报》包括日前“张北地震”在内的摄影报道时,其目标均大致如此。  相似文献   

4.
在2001年全国青年摄影记者评选中,《华商报》的谢海涛荣获“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胡国庆、蔡勇荣获“十佳”提名,这标志着该报在全国强势媒体新闻队伍中异军突起。解读《华商报》摄影记者“大面积”获奖现象,笔者认为该报大大地拓展了摄影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形成了富有个性特征、富有独特风格的暗访摄影报道。这是其创新求变、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功所在。一、对舆论引导与传播价值关系的认识。《华商报》利用新闻摄影传播新闻。不仅与文字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且新闻摄影比文字报道更具有强势和视觉冲击力。该报的新闻摄影在内容上不仅积极向上,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5.
1月10日张北——尚义发生强烈地震后,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参与了对这一事件全过程的报道,在完成报道任务的同时,经受了锻炼,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我重点谈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动物的情绪不同,人的情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意义。摄影报道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新闻人物照片是拍给人看的,首先就要使人感动,要能打动人的心灵,使读者与照片中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这些都离不开情。新闻照片的情感力量既体现在瞬间反映出的新闻现场的事实,也体现在照片背后摄影记者思想观念、思想倾向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报界,摄影记者拿摄影奖,不足为奇;获全国文字大奖,却实属罕见。在去年底结束的’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评选中,《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在分获摄影作品一、二等奖的同时,又双双取得文字报道的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我国新闻摄影界的资深记者,虽说过去曾多次在全国性的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奖,但以文字作品获一  相似文献   

8.
张龙 《声屏世界》2006,(12):31-32
题记:《地震灾区第一夜》这篇报道破除了一般灾害性报道的套路,报道中没有出现领导,焦点紧紧对准灾区的40万百姓。报道以一夜时间为纵轴,交织5个现场,不仅信息、主题表达到位,又体现出记者高度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业务水平。2005年11月26日8点49分,江西省九江市的瑞昌市、九江县发生5.7级地震,这百年一遇的震灾使四十多万灾民在一瞬间无家可归。江西电视台地震灾区第一夜》这篇报道就是用多视角记录地震之后受灾严重的瑞昌市、九江县第一个晚上的真实状况。这篇报道很快被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十几家媒体采用,并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唯…  相似文献   

9.
眼下文艺界明星崛起,影星、视星、歌星、笑星、舞星,可谓是群星璀璨。他们中的许多同志以丰硕的艺术成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了让众多的读者了解明星,并力图突破以往的报道形式和拍摄角度报道他们,新华社摄影记者杨飞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   

10.
两位相距千里、互不相识又名不见经传的地市报摄影记者,竟然不约而同地在公交车上抓拍到不给老年人让座的相似画面——《视而不见》和《冷漠》,并且先后荣获了2005年、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填补了浙江、湖北两省当年度中国新闻奖摄影类获奖作品的空白。《视而不见》、《冷漠》前后荣获中国新闻奖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地市报摄影记者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一次新的突破,不仅拓展了地市报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舆论的报道范围,也成为摄影记者深入基层、勇于触及社会公德负面问题的生动典范。  相似文献   

11.
"重温感动,激励生者",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以此为主题,在今年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推出特别节目《唐山1976》,节目通过一个个普通地震亲历者"讲述"地震发生后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对唐山大地震进行全景式、立体式的展现,深刻地体现了亲历者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摄影记者能使最陈旧的场景显得新鲜,能使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表现得富有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就如同一个杰出的记者能使最平淡无奇的报道变得津津有味。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富有创意,尽量避免千篇一律的  相似文献   

13.
韩驰 《新闻世界》2014,(11):122-124
"5·12"汶川地震开启了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新时代。本文通过对震区当地媒体《华西都市报》头版新闻图片的样本研究,从图片总量、质量、表现内容以及来源等方面分析该报的图片报道特色,借以说明这一期间新闻图片报道新的转向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玉树发生地震后,全国各地媒体第一时间报道抗震救灾的工作.在每个搜救现场,都能见到记者们忙碌的身影.我作为北京日报此次派出的唯一的摄影记者,影像记录的工作全部落在我的肩上.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次令我难忘的摄影报道。 1988年9月,新华社陕西分社组成一个4人报道小组,到陕北去采访开发建设中的神府东胜煤田。我作为摄影记者荣幸地参加了这次采访活动。位于黄河上游的神府东胜煤田,是我国已探明的最大的优质造气煤田,也是世界罕见的优质煤田。此次,我们前往采访的目的,主要是报道这项国家能源重点工程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对玉树地震的新闻传播体现了国家、民族一体化的宣传话语和媒介空间;而一体化的国家、民族也构成了一种社会与政治空间。此种空间的建构通过语言表述、报道对象的数量、评论、话语组接等方式达成。值得注意的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家党政宣传强调了认同的同一性而淡化了身份及认同的差异性。同时,新闻表述多次出现人民、公民等指称,既体现了基于中华血缘的国家文化认同也体现了对公民身份的认可。与汶川地震的互文式表述以及上海世博等的语境衔接不仅在时间上构筑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血脉,也在空间层面构筑了国家民族的全球坐标。  相似文献   

17.
肆虐了两个多月的特大洪水终于有些精疲力尽了。连续冒酷暑在抗洪一线奋战了一二十天的摄影记者开始陆续撤离现场。这时,《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却杀了一个“回马枪”,不顾疲惫又匆匆奔回九江,专门等待拍摄老百姓送别亲人子弟兵的镜头。两个月来,抗洪救灾摄影报道出了许多动人心魂的好作品,但少的就是“豹尾”这有力收尾的一笔。《痛别》即是添上光彩的一笔。于文国等人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是抓住了机会,并不等于成功。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这是他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第一次到三峡库区考察工作。按照惯例,中央领导活动的文字和摄影报道都由新华社发通稿,我和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主任孙杰、摄影记者刘卫兵承担了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是我国地质状况极为复杂的省份,一直以来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作为新华社摄影记者,我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地质灾害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