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陶行知的身心健康教育思想,是他立足生活经历和受教经历,在反思社会现实与时代情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身心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人民健康生活的“维稳器”,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为创造“健康之堡垒”,陶行知指出身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日常生活,囊括体育运动、卫生教育、饮食调节、心理关怀等各个方面;在教育上,他秉持“预防为先”“劳逸结合”的健康教育,并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取“知行合一”“做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借鉴陶行知身心健康教育思想的有益因子,启示当今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采取“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发挥“家”“校”“政”“社”育人合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
以“学练赛融合”为路径,形成“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传授健康技能;以课外锻炼为延伸,体验健康生活;以课余竞赛为引领,凝炼健康文化;以体质测试为检验,精准健康服务;以课程思政为融合,贯彻立德树人”的“大体育观,大课程观”新局面。本文分析“协同育人,健康促进,学赛融合”“设立运动处方中心,推行精准化服务”“形成健康共同体下的师生健康促进工作模式”等高校体育“五位一体”模式的主要特色。从“五位一体”体育教学模式实践效果以及“五位一体”体育教学模式实施路径两个层面研究广东XX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经验。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发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化,后疫情时代如何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把“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职业素养”作为思政主题,从课程标准修订、思政资源平台建设入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大国工匠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协同,使之成为后疫情时代课程思政的开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威胁到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极大影响,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尊严等教育亟待在小学开展。“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底色,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养分,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以疫情为教材,及时化解儿童的“安全危机”“生命困顿”,构建体育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多学科渗透的策略,全面提升生命韧性与力量,培植儿童的生命安全观。  相似文献   

5.
通过个访和心理测量的方法,探索了大学生太极拳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有:健康意识、太极拳健身作用的认知、传统文化认知、学习和练习氛围;健康有关的因素是形成太极拳学习意愿的核心,学生对太极拳健身作用的认知决定了学生是否学习太极拳的行为方向,学生对健康的需求程度为学习太极拳提供驱动力;学生的生活圈对学习太极拳的态度构成了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除有非常高的健康价值外,在调节心理健康状态方面也显示出了巨大作用和潜力。应在大学生中积极推广太极拳运动,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身心健康价值,使这一民族瑰宝真正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进程及国际变局带来的挑战,使得当前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着四大矛盾,传统的跨境流动模式已经难以独自承担满足国际化人才需求和保障民族利益的使命,亟须通过“在地国际化”补偿其受益面小、对外依存度高、意识形态风险大、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强等方面的弊端。但当前我国实施“在地国际化”所需的前提条件尚面临一定挑战,主要表现在:理念普及面临价值导向的制约;实践探索缺乏平台和制度支撑;跨文化能力培养尚面临异质文化资源获取的障碍。推进“在地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应当以政策和评估指标引导战略转型,把国际资源导向国际化人才培养本位;搭建宣传与交流平台,推出中国特色的实践指南和范例汇编;创新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鼓励跨越国界的“虚拟流动”。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有助于商科人才以“全球公民”的身份积极融入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全过程,但传统商科教育重视理论与方法的传授,忽视特定文化背景下课程的育人旨趣,从而导致商科人才个体价值选择与社会变迁之间出现了断层。因此,有必要深度挖掘商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其实践指向性与社会交互性分融合为切入点,以全人发展为导向,构建新商科“课程思政”育人生态;以文化自信为驱动,提升学生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认同感;以实践平台建设为契机,推进学生由“岗位人”向“社会人”的转轨。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项悠久的体育运动。习练太极拳,能促进人的心静体松,帮助消化吸收,延缓机能衰退,改善心脏功能,增进心理健康。它对人身心健康的价值具有持久性。  相似文献   

10.
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的普及,到后疫情时代线下教育的转型更新,都在不断加快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创新融合。文章结合学校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归纳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旨在实现“1+1>2”的融合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运动起源、太极拳文化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传承、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起源与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传承根基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运动具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虞富  郑哲 《小学教学研究》2023,(30):80-81+85
为了使各学科之间更好地融合,文章以体育学科为基础,通过“A+1”式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来契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内容板块的核心,实践总结出“体语”融合,培养“钢铁战士”的精神;“体数”融合,破解运动“密码”;“体艺”融合,身心共成长,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以现象学基本方法“悬置”来解读太极拳养生思想及实践,认为:现象的悬置而达到认识“本质”与太极拳养生所追求的“无我”之境有相通之妙,在实践层面太极拳养生是以悬置肉身形躯之我而达到“无我”最现实的修炼方法。以西方现象学基本方法来解读太极拳养生的形躯观和养生观,不仅能够更好地阐释太极拳养生思想,而且也对弘扬太极拳养生实践及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中的明珠,具有丰富的技术体系和博大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极拳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不仅拳理博大精深,而且已形成了“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合一”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技术特色,其健身功能已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紧张生活中,其独特的健身、强身和防身手段不仅见于华夏大地,还远播海外,吸引了无数异国友人来我国学习。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16.
健康是人生存发展的根底,是中国发展之基础,是校园体育事业的最终目标。人民的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也纳入当今的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检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健康中国”的方针起到促进作用。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它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一直源远流长至今,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简述了武术在校园的传承中的相关情况,通过不同的视角了解武术传承于校园的价值,促进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了全民身心健康的发展新起点,新高度。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劳动是人们利用其文化知识、实践技能、科学思维,通过创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产生新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主体具有“师生双主体性”,内容体现“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性”,实施过程体现“认知与实践深度融合性”。为此,我们需要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造性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8.
课后服务要指向家长迫切期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心愿向度,要为营造“健康平安”校园环境、推动“全民健康”工程进程、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奠定基础。基于此核心价值,学校通过组建师资团队、设置应急救护课程、规划课程实施程序和构建评价体系等路径,可以实现应急救护实施在小学课后服务中的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再传承”与“再创新”,还能充分体现学生—文化—教学三重维度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本目标、核心内容与方式方法三个层面都存在高度契合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有鉴于此,提出具体融合路径:在理想信念层面上,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融入”的基本前提;在师资队伍层面上,要以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为“融入”的重要基础;在体系建设层面上,要以构建科学性课程体系为“融入”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人之根,“法治”国之本。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诸子百家都根源于道家,儒家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道德经》第一章断句的错误偷换了道学的基本范畴,实际上,道学是“通无有”之学,推崇“实践”的“人文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论是:肯定再肯定。这都与西方“辩证”的“物文主义”方法存在差别。历史必将证明:只有中华文明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才是世界文明真正复兴的时代,才是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而现在,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向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化回归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