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过程,是师生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共同获取信息、评价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就言而得意,据意而择言”、“学以致用”的过程,是师生“共建、共用、互学、互进、共享、共生”与课程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应用1.操作过程:①师生共商选定专题(定题),或由教师确定专题,充分发挥教师“闻道在先”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咨询者的作用;②师生围绕专题迅速收集材料,熟练上传材料。这既需要较熟练的操作技术(如熟悉后台操作、前台协调配合等),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检索、捕捉重要信息或有效信息);③师生高效…  相似文献   

2.
论师生互动的物理课堂教学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无效的。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形成“学习共同体”。在物理教学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建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6,(10B):5-5
费笑容在《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上撰文,阐述了“问题学习”中师主互动方式的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认为教学是牧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认为教学是师生平等参与的互动过程,强调教师应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有四种方式。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5.
在聋校语实际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式是“演示法、参观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比较直观的方法。其实,不妨多多尝试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这种方法有助于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相似文献   

6.
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共享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不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而且指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乐”中互动“、思”中互动、“疑”中互动“、做”中互动、“用”中互动,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和展现自我的殿堂。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乐”中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  相似文献   

8.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教学沟通是通过教学的共同构成者的合作得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概言之,新课程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教学生态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引导和参与,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的交往带有朋友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项的信息传递,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站在这次改革的前沿,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学生视野,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因此,课程不再是“跑道”(即规定好的目标与内容),而是“跑”的过程本身,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创造过程中的探险。然而,课堂教学按照教案预设亦步亦趋,或一问一答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未能在精彩的师生互动中得到提升。如何让课堂精彩纷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陈虹 《天津教育》2014,(3):52-54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把“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思想,融于每一节课之中,融于每一次和学生的交互活动之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途径总结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课堂上运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任何有效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的“人——物”互动,也就是师生与课堂设计的道具幻灯投影、模型教具、录音插放等等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形成“人——人”互动,即教师与学生间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不断地学习,充实自我和完善自我。现在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  相似文献   

14.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共同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信息交流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信息媒介。所谓“教学语言”,是指师生双方在共同的教学活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营造和谐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网络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本文主要从“网络教学对师生互动的作用”、“在网络教学中更需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把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进行师生互动有机地结合”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是指师生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分为课堂信息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信息文化是指课堂呈现的文本信息、教师的教授和师生的交流等;行为文化指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的重要标识:从“教授课堂”走向“文化生命课程”。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构新的数学课堂有重要的生成意义,它将构成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强调应该以“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可见,和谐的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相处、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无效的.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动态的对话过程。随着“尊重学生主体”“平等对话”等新课程理念进入课堂后,学生发言机会多了。那么,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舞台上,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师生间“导演”与“演员”关系的定位,实质是把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应当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双向主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