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3岁、4岁和5岁组共111名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学前儿童特质识别中的行为频次效应和效价效应。结果发现:首先,至少从3岁开始,儿童就能够根据他人的外部行为推断其特质,即进行特质识别;其次,与低频行为相比,高频行为条件下,儿童特质识别的成绩更高;最后,儿童特质识别中存在“积极偏向”,他们对积极行为的特质识别成绩显著高于对消极行为的特质识别成绩。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2所小学的137名六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探究儿童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的调节与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社会接纳和不明确社会排斥能够提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明确排斥降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2)特质自尊在儿童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高特质自尊对其关系影响不显著,低特质自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排斥的影响;(3)在低特质自尊的儿童中,状态自尊在社会排斥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现在的农村,许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经商,致使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从此被掐断,留守儿童孤僻心理越来越严重,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困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了解留守儿童孤僻心理的构成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这种心理及行为得到矫正,使其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曾子明 《教师》2011,(29):8-9
在现在的农村,许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经商,致使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从此被掐断,留守儿童孤僻心理越来越严重,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困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了解留守儿童孤僻心理的构成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这种心理及行为得到矫正,使其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儿童特质理解是其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儿童特质理解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介绍了儿童特质理解的获得、儿童对于不同特质的理解以及运用特质去推理预测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成果。在探讨今后特质理解的研究方向时,文章提出应关注三个方向的研究问题:社会交往与亲子互动对儿童特质理解的影响、特殊儿童的特质理解以及特质理解的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认识儿童心理历程的探讨中,关于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儿童在绘画中的特质展现,对于教师对儿童心理认识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原型进行分析,详细讲解了儿童绘画各种时期的心理表现,希望可以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展现其独特世界。  相似文献   

7.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些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伴有孤僻行为,难于与人交往,这会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所以,家长应掌握性格内向孩子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逐步改掉行为的孤僻性。一、深厚的亲情感是消除儿童孤僻行为的起点。孩子一出生,联系最多、关系最亲密的是母亲。母亲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本能地感到一种亲情的母爱,这种爱使孩子获得安全感,满足感,依恋感。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就会影响他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变得孤僻、离群,不愿与人交往。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应给予婴儿以足够的  相似文献   

8.
翁晖亮 《山东教育》2005,(27):61-61
幼儿孤僻、胆小,待在家里也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不愿到陌生环境的行为,是一种心理问题,医学上被称之为“儿童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9.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及其教育张秀华,吴京儿童行为问题,亦称儿童问题行为。指童年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的偏离正常范围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1)一般行为问题,如偏食、挑食、遗尿、孤僻、迟钝、恐惧、胆怯、懒惰、过份依赖...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退缩行为是儿童身上常见的一种孤僻行为,小学生的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和身心健康,并且可能影响到儿童将来的幸福。这种行为的产生,一方面因为儿童本身具有抑郁型气质;另一方面客观存在不良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不良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以及存在同伴拒绝、同伴欺侮等不良行为。解决策略主要有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训练并提高社交技能。  相似文献   

11.
瑞吉欧儿童美术教育特点表现为:"美术活动"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工作坊"是儿童从事美术活动的专门场所,"美术作品"是由儿童原创而成,"儿童美术作品解读"是教师的重要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特别注意,儿童美术行为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语言,儿童美术学习的目的不是技巧而是创造,儿童美术活动的空间不是教室而是作坊,儿童美术教育的关键不是训练而是解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选取小学三、四、五三个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行为预测研究方法,通过各年级被试对内外向特质个体和认真马虎特质个体在强情境和弱情境下的行为进行预测,探索青少年是否能够对强情境和弱情境进行区分,理解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能够逐渐理解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赖晶晶 《考试周刊》2012,(40):190-191
“灰色儿童”是一个在中小学及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群体,受外界因素、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因素影响,表现为行为“孤独”,性格内向、孤僻、胆怯,交往能力差。对于“灰色儿童”,必须通过培养自信心、交往能力和家园同步教育,使他们步入正常成长轨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速度加快,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拼,努力为家庭提供经济收入,因此也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心理行为问题频发,特别是学前儿童,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种现状导致幼儿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结合具体实例来谈一谈目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特质、鉴别以及干预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超常儿童的研究进展.描述ADHD儿童与超常儿童共存的特质,对ADHD超常儿童与一般超常儿童和ADHD儿童进行比较;介绍智力测验、行为观察和创造力测验等多种鉴别方法,通过不同方法对多种能力进行评估可提高鉴别准确性;对ADHD超常儿童进行教育干预,既要通过药物和行为治疗,弥补其缺陷,更要设计合理的超常教育方案,促进其潜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孤僻、任性、胆小、攻击性行为等“问题行为”在不同幼儿园、不同年龄的孩子身上都会发生,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家长和教师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下面是常见的几则有关儿童“问题行  相似文献   

17.
以美术学科为载体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特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在常态实施中,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出现了为“跨”而“跨”、内容组合随意、学科特质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根据载体学科的需要,从儿童发展与美术学习规律、国家课程内容等维度进行考量,以主题为方式构建结构化的单元学习序列,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审美体验,进行审美探究,展开生动有趣的创意实践,实现跨学科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万喜 《教育导刊》2005,(7):64-64
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比较孤僻,疑心是患了儿童孤独症.孤僻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虽然都属儿童心理卫生范畴,但前者属气质问题,后者是全面发育障碍,两者表现有很大差异,干预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9.
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在教育中应更多地受到关注,其中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全面认识儿童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质,有助于我们研究儿童心理的特征,我们对其的认识,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纵向过程整体把握,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儿童在每个时期的发展变化,引导成长,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仍是所有孩子(智力正常的与非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与不健康的等)一起学习,当心理病态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难以与正常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相区别,就使得老师可能找不到准确的应对方法。心理不健康孩子,如:“儿童多动症”患者,其行为受压抑,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性格孤僻”的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