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揭示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文章理论上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机制,并运用我国2005—2013年6个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OFDI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均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且这种作用存在滞后期。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要加强服务企业"软技术"方面建设,注重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并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稳步增长,促使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结构优化,但是作用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度,加强对外资进入行业、地域的引导,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增强服务业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外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扩大外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特别是提高利用外资效应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的当今世界,中国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市场吸引着来自各个国家的资本.这对我国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已经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我国,外资并购的“双刃剑”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它满足了我国对资金和先进技术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压.为了在利用外资特别是外资对国内企业进行并购时能够趋利避害,完善我国涉外并购的相关立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外资介入的角度论证和分析了合资和独资两种不同的外资介入方式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然后基于产权结构探讨了产权结构的变化对不同外资介入方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合资和独资两种外资介入方式都能促进本土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的提升。在国有资产占比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合资和独资介入的协同创新效应也会得到加强,但是这种作用效果在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收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本文利用北京市制造业2001—2004年产业面板数据,对制造业外资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外资进入的挤出效应大于溢出效应,但外资对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可能能够促进外资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外资对于本地产业发展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地方政府既要看到外资积极的一面,也要注意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7.
不同结构类型的企业集群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了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存在使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扩散的效应,并加强了区域创新能力。为了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可以从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培养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结及创新产业集聚方式等途径入手推进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汪武芽 《科协论坛》2007,(3):124-1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规模的外资利用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也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原有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我国产业链的延伸。但与此同时,FDI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与能源强度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炎治  聂锐  冯颖 《软科学》2009,23(8):54-57,81
利用加法形式的对数平均Divisia分解方法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FDI规模效应,FDI结构效应和GDI结构效应三部分,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6年间,FDI规模效应对我国的能源强度起增加作用,FDI结构效应起降低作用,GDI结构效应呈现出与国家投资政策相关联的阶段性。分析结论对我国的节能降耗工作有两点启示:第一,应设置外资进入的技术门槛和进入领域;第二,应设立一定的行业能耗标准,高于标准的投资应予限制。  相似文献   

10.
技术效率视角下我国服务业外资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枫 《科研管理》2011,32(7):96
本文利用我国2001-2007年间分省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从技术效率这一视角研究了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不仅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显著地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且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业技术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依存度比较低;因此,提高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依存度是促进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提升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由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依存度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上,且位于倒U型曲线的右边;因此,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持续提升应该着眼于其它因素而非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依存度。  相似文献   

11.
李珊珊  罗良文 《资源科学》2012,34(5):855-863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有效的碳减排合作机制,制定合理的引资政策,通过FDI产业关联渠道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低碳技术改进,实现产业链的清洁生产,以减轻国际碳减排转移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宛群超  袁凌 《科研管理》2021,42(12):80-87
   基于2004—2016年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与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FDI嵌入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正向空间累积效应,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以及FDI流入过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R&D人员和R&D资本的区际流动均对流入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而FDI 较为明显地促进了R&D资本流动的创新效应;在R&D人员流动和R&D资本流动产生创新动能的过程中,FDI的调节作用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作用强度具有倒U型演化特征。本文结论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勃昕  韩先锋  李辉 《科研管理》2021,42(8):122-130
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共生视角,采用面板回归方法系统研究中国资本流动的交互创新溢出影响,结果发现:FDI对区域创新具有动态抑制性影响,而OFDI的创新溢出呈现出“U”型三重门槛特征,较高强度的OFDI才能促进区域创新提升;“引进来”与“走出去”存在显著的交互创新溢出,高强度的OFDI有助于扭转FDI创新溢出瓶颈,而适度的FDI 有利于撬动OFDI创新溢出最大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中国资本双向流动的交互创新溢出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高强度的OFDI有利于扭转东部地区FDI创新溢出瓶颈,但并未改变其他地区FDI的创新抑制影响;东部地区FDI能够正向调节OFDI创新溢出效应,而中西部地区过高强度的FDI会弱化甚至抑制OFDI创新溢出。因而要分层次科学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系统激励资本流动的创新溢出红利。  相似文献   

14.
赵欣娜  丁月 《科研管理》2020,41(3):130-141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本文以挖掘FDI区域分布绩效的差异性为目标,引入评价要素的时滞效应,构建动态Malmquist模型,以中国省域为例,从能源、人力、物力、开放度四个方面,深入剖析FDI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分布差异。继而,基于多维尺度可视化分析,将绩效结果解析为代表纯技术、规模效应兼顾的硬实力和代表创新效应的软实力,分阶段评析FDI区位选择的侧重维度。研究发现,FDI区域分布的差异性通过各分解效率指标得以清晰反映;中国FDI投资区位选择的侧重维度逐渐向多指数共同提升的FDI巧实力转型。此外,注重“一带一路”等政策红利的长效发力,结合本地要素因地制宜,是增强FDI投资区位选择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基于Coe-Helpman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将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等5条渠道的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均纳入该模型,用动态GMM检验各渠道技术溢出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性来看,滞后一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技术的循环累积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比国内研发资本更好地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没有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他渠道均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中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行业特征的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中有近2/3左右流入制造业的情况下,本文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比较区分了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溢出效应,并对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如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和东道国国内市场竞争水平)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当内外资企业差距较小或中等,且外资企业相应能力水平较高时,溢出效应才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3-2017年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验证了中国制造业双向FDI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并对双向FDI互动发展的程度进行测度;其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双向FDI互动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效应;最后,实证分析了创新驱动效应在劳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之间的行业异质性。实证研究发现:首先,中国制造业的27个细分行业的IFDI与OFDI具有显著的互动发展关系,且其互动发展程度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技术密集型行业双向FDI耦合协调度最高;其次,中国制造业双向FDI互动发展程度对各行业创新能力都有着显著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中国制造业双向FDI互动发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创新驱动效应;而且这种创新驱动效应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技术密集型行业双向FDI互动发展的创新驱动效应最大;此外,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受政府支持、科研人才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开放程度及外贸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也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韩永辉  李子文  张帆  申晨 《资源科学》2019,41(11):2043-2058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两者简称“双向FDI”)在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具备国际直接投资东道国和母国双重身份的现状,以1995—2015年双向FDI和污染物排放的时序数据为样本,使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中国双向FDI与环境三者的关系。结果显示:①短期内,IFDI能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OFDI则对环境改善体现为抑制效应,双向FDI的综合环境效应为正向;②长期内,IFDI抑制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而OFDI则有显著的推动环境改善效应,双向FDI的综合环境效应为负向;③从动态冲击看,双向FDI都会将自身所受外部冲击传递至环境质量的变化,IFDI对环境的冲击影响为负向,而OFDI对环境的冲击影响为正向。④区分劳动资源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后,双向FDI在短期和长期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产业异质性效应。新时代下,厘清双向FDI与环境的关系对中国深化全面对外开放战略、制定“为我所用”的国际投资政策、协同“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外开放以来,得益于我国政府审时度势的外资政策,跨国公司在华FDI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质量也日益提高,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引资政策的一刀切性质以及地方政府的恶性引资竞争也给FDI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不同阶段跨国公司在华FDI状况及相应外资政策,进而就FDI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外资政策得失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选用中国2004—2019年30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指标测度区域人工智能技术水平,通过莫兰指数刻画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集聚性,并利用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都具有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对本地区外资进入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周边相邻地区外资流入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著的;异质性分析得出,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要比东部更显著。研究结论对鼓励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合理高质量地吸引和使用外资,建立更开放的新型经济体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