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雪芬 《考试周刊》2011,(54):67-69
"言"和"意"的矛盾统一关系是言语的基本矛盾,是语文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言"和"意"存在一定的动态转化关系。"意"是个性化"激情"阅读的根本,它既是阅读的前期准备,又是阅读的主要目的,还为写作的蓄"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同样,"意"是写作的"催情剂",没有"意",谈不上"言"。只重视"言"而忽视"意",无异于舍本逐末。个性化"激情"阅读与"催情"写作两者并举,方能实现"言"和"意"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相似文献   

2.
《行宫》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绝句经典,"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不仅包含学界普遍认为的言"宫人幽怨"之情,通过"说玄宗"还可考证出诗人对"安史之乱""兵兴"的痛心,以及渴望唐王朝中兴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3.
高谦 《现代语文》2009,(12):149-150
汉字以其丰富而奇妙的表义独显魅力,唐诗宋词里炼字炼意的精品曾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僧敲月下门"一个"敲"苦煞了贾岛,"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出了万般柔情,"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满了盎然的江南,也绿满愉  相似文献   

4.
戎艳 《海南教育》2014,(16):31-31
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形式的揣摩,即“言”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6.
陈瑶 《文教资料》2011,(2):93-94,65
老子以水喻道,"水意"象囊括了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水性与人性的完满结合,正是老子对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7.
从"犀利哥""芙蓉姐(姐)"闪电般蹿红网络以后,"哥""姐"的风潮席卷了整个网络及各类媒体。出现了诸如"励志哥""相亲哥""萝卜哥""瞌睡哥""煎饼哥""拾荒哥""大衣哥""hold住姐""失控姐""蛋糕姐""著姐""青泥姐""炫校姐"等一系列"X哥(姐)"结构的词语。在"X哥(姐)"词族中,"哥(姐)"的理性意义已经虚化,语法意义增强,成为一个构词语素,构词能力扩大,推出一系列"X哥(姐)"词汇,且其所处位置相对固定。本文将从"哥(姐)"词义、语法特征、"X"的性质特征以及"X哥(姐)"产生并迅速流行的原因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X哥(姐)"这一词族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的话语行为中,"知"始终是频繁出现的修辞原型,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从广义修辞学角度,联系"知己""知我""知音""知人"四个词语,分析"知"所蕴含的丰富的修辞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2+119-102,119
唐诗中含"牛""马"字的作品众多,通过整理发现,"牛""马"的偶词截然不同,各有特征。诗歌的意境及创作习惯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听""说""读"的不断重视,"写"——笔头英语,特别是写作,却被忽视,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头疼难题。在平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会精心组织大量的"听""说""读"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寻找"义讲,"寻"不晚于东汉初,"觅"产生于汉末,在晚唐五代至宋时期,二者选择宾语的范围扩大。"寻""觅"在这一时期处于共用阶段。  相似文献   

12.
"言"、"象"、"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表现说则占据着中国古典文论文质观的主流位置。在表现说的视野下,"言"、"象"、"境"是三个具有历时性续承关系和共时性构成关系的三种表现形态,"言"——"象"——"境"的发展过程是由单一而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此过程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形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字"甲"的造意,《说文解字》提供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从木戴孚甲之象",第二种解释在版本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人头宐为甲"、"头玄为甲"、"人头空为甲"三种不同的说法,主要分歧在于"宐"、"玄"和"空"的不同。从"宐"、"玄"和"空"的书写事实和可能存在的讹误情况可以看出,"宐"和"玄"均由"空"书写传讹而出。因而,"人头空为甲"是《说文解字》对"甲"造意解释的最合适的校订方式。通过对"人头空"含义的探究,我们发现,"人头空"的意象与"从木戴孚甲之象"是一致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人头空为甲"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在“言、象、意”三者关系中,“象”只是文学语言的一个审美载体,而不是目的,语言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意”。但语言要“尽意”,必须通过“象”才能实现。“象”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言”与“意”的中介,成为思想的有效载体。这样,“言”、“象”、“意”彼此之间就有了一定的指称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提出的"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时代格局,也让后世无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得益颇多。班主任亦不妨借鉴古人智慧,把握"天时""地利"与"人和",使班级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天时":把握教育要求的时代性"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天时"尤为重要。曹...  相似文献   

16.
任学礼教授的"汉字生命符号"学说,认为汉字是生命的象意文字,源于生命,源于生殖崇拜。仅就任先生的论述而言,"汉字生命符号"学说有多处有悖于古汉语基本常识,同时其论证逻辑也有诸多疏误,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寻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18.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回""次""趟""遭"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量词,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源和演变,观察其使用情况,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北方官话方言词"玍古"不是来源于满语,而是来源于"各"。在方言的共时词汇系统中,"玍古"和"葛""嘎"音近义通,是一组来源于"各"的同源词。"玍古"和"葛""嘎"的本字都是"各"。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