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CGSS2015的调查数据,将人口统计因素、经济控制因素及媒介使用因素作为测量青年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建立有序回归模型后得出结论:青年的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婚姻与工作状况、年龄、社会阶层自我评价及健康状况等人口统计因素差异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经济控制因素中的人均文体支出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会减少其主观幸福感;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媒介使用因素中,手机定制消息的使用对青年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与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且稳健,其它媒体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受到经济与人口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看电视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休闲方式,作为家庭媒介的电视也长期是中国的第一媒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幸福感的源泉,看电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看电视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基于2013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发现日常看电视和空闲时间看电视(或看碟)均直接提升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只有至少达到“经常”或“每天”看电视才能显著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表明电视使用对幸福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门槛。本文通过相互竞争的两个中介机制分析了看电视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中介分析发现,看电视通过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间接提升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但看电视并没有因为提升了物质主义倾向而降低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综观半个多世纪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考察,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媒介与幸福感之关系进行探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融合,媒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包括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未来研究应当将相关传播学理论纳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框架,系统全面地考察各种媒介形式和各种媒体内容对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子毓 《东南传播》2021,(2):116-120
文章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的数据,运用有序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使用与中国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媒介接触中,空闲时间读书、读报纸和看杂志影响并降低青年主观幸福感,广播对青年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的影响程度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促使智能手机等新传播媒介日益渗透到老年群体的生活当中.本文以西安市为例,从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调查数据建立有序回归分析模型,探索"银发族"智能手机接触行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状况.结果 显示:智能手机的使用目的 、使用频率等因素都与西安市老年群体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吴一炜  李杨  朱丽君  林芝 《东南传播》2023,(10):100-104
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正在成为一项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可能会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极大风险。本研究基于2022年6月至8月收集的3993份大学生问卷样本,探讨了6种媒介使用行为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的间接作用。结果显示,样本中43.85%的大学生存在PIU风险,网络社交活动、休闲娱乐、购物与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存在一定关系,不同媒介使用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8.
马燕 《东南传播》2014,(11):18-19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经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结果显示,受众对媒介人物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容易造成"晕轮效应",但准社会交往关系依然比较脆弱。对青年群体而言,只有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才能保障健康的准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9.
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对660名图书馆员进行多段抽样调查,了解馆员主观幸福感现状和工作倦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发现馆员工作倦怠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工作倦怠三因素可以联合解释主观幸福感总变异的38.30%,分析认为图书馆员主观幸福感在安全性需求和尊重需求上满足度不高。最后提出了3条提高图书馆员主观幸福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闻生产的研究具有操作性理论、规范性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三种不同理论形态,其来源、构成和评判标准各有不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新闻传播活动,必然受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变革层面的控制。在媒介变革的语境下,社会控制的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社会交往及网络文化因素对我国里约奥运会新闻报道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重庆市公共图书馆馆员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性别、年龄、职称、工龄、学历、工作倦怠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发现重庆市公共馆员主观幸福感指数不乐观,性别差异突出,婚姻和职称的影响显著,馆员主观幸福感中享受发展体验满意感不足,馆员性别和工作倦怠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福州高校图书馆243位馆员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调查了馆员的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地区高校馆图书馆馆员主观幸福感指数偏低,馆员的年龄、工龄、性别、婚姻和岗位对馆员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部分的媒介与幸福研究都围绕幸福感展开,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幸福观却被忽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媒介使用对幸福感的贡献率,相对于社会变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作为一种效果研究取向,很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将幸福观引入媒介与幸福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幸福观的研究是勾连历史、文化、社会、媒介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是我们得以窥探文化与个人互动的极好窗口,并认真思考人的主体性。幸福观研究可从三个领域展开,一是对幸福的呈现与投射:媒介内容与个人观念的互动;二是对幸福的记忆与感知: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媒介交汇;三是对幸福的取向与体验:有形与无形的主体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家把人们的社会交往视为一种通过身体的聚集形成共同关注、并产生共有情感和集体意识的仪式化过程.以仪式观来看待任何一种媒介传播行为,人们基于媒介进行的社会交往同样也是达成群体团结并生产意义的符号化过程.从报纸到微博,媒介形式的演变不仅受到新技术驱动的影响,也催生了人们之间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以福州高校图书馆243位馆员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调查了馆员的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地区高校馆图书馆馆员主观幸福感指数偏低,馆员的年龄、工龄、性别、婚姻和岗位对馆员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应用量表法,且主观分析与客观分析相结合,试图正确把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个体的社会关系;个体的价值取向),并对此次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大学生保持幸福感和提高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部分的媒介与幸福研究都围绕幸福感展开,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幸福观却被忽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媒介使用对幸福感的贡献率,相对于社会变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作为一种效果研究取向,很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将幸福观引入媒介与幸福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幸福观的研究是勾连历史、文化、社会、媒介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是我们得以窥探文化与个人互动的极好窗口,并认真思考人的主体性。幸福观研究可从三个领域展开,一是对幸福的呈现与投射:媒介内容与个人观念的互动;二是对幸福的记忆与感知: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媒介交汇;三是对幸福的取向与体验:有形与无形的主体性转化。  相似文献   

18.
杨洋 《今传媒》2012,(9):38-39
校园SNS(Social Network Sites)在兴起的几年内就迅速成为大学生网上社交的主要手段,其中"人人网"是国内主要校园SNS之一。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野,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人人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出了如下结论:1.大学生整体上幸福感水平较高,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高;2.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程度和愉悦感不强;3.校园SNS使用与幸福感水平呈正相关,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提高SNS的使用程度、扩大网络人际圈、增加自我信息暴露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9.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阅读使人幸福"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尚未有足够的经验证据表明阅读能够对提升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因果影响,且对阅读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过程机制缺乏了解。文章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值匹配构建"反事实框架",就阅读对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影响及其中介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阅读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之间具有显著的因果关系;相对剥夺感和抑郁情绪在阅读和主观幸福感间发挥着多重中介作用,一方面阅读能通过降低相对剥夺感来增进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阅读能通过疏导抑郁情绪来提升主观幸福感。本研究拓展了对阅读幸福效应的认知空间,除通过满足文化需求提升主观幸福感外,阅读还能通过优化个人心态和情绪体验方式增进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