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媒体时代,媒介之间的融合范围日益广泛,并向纵深推进,使高校的新闻传播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基于融媒体背景构建校园新闻传播体系,不仅是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应对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高校校园新闻高质量传播的需要,因而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高校校园新闻传播主要面临校园网络潜在威胁增大、媒体资源整合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因而要选择科学的路径解决这些问题,并突出传播体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梁广成 《今传媒》2024,(2):31-34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在融媒体时代下的高校舆论引导面临着较大挑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特征及其网络舆论引导优势,分析了高校校园媒体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高校要在思想引导、方法创新、媒体一体化发展、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切实提高自身网络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担当使命,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迅速推进,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也迎来发展关键期。为什么要建设高校融媒体平台?建成什么样的高校融媒体平台?怎样建高校融媒体平台?本文围绕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对新闻宣传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的重塑再造,打造“六大平台——学校融合宣传服务平台、学校思政工作服务平台、学校舆情监测分析平台、学校媒资汇聚服务平台、学校教学实践服务平台、学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高校构建媒体融合“大宣传”格局。  相似文献   

4.
李海涛  刘行 《传媒》2022,(22):82-84+86
融媒体助力实现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层次性和耦合性,助力融合其“三全育人”,为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赋予新动能。在“大背景、大融合、大创新”的理念指导下,融媒体赋能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应以建设先进融媒体中心为基础,组建“融”团队,夯实高校“大思政”格局根基;以高效连贯的融媒体工作机制为抓手,优化内容创作,丰富高校“大思政”格局内涵;以全面立体的融媒体运行制度为支撑,增进高校“大思政”格局效能。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期间,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学业辅导、心理抚慰,作用巨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校园融媒体创新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是校园媒体本身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校园媒体发展面临着运营不够融合、媒体技术和设备不足、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等挑战.要推进校园...  相似文献   

6.
崔娜 《传媒》2023,(9):84-86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要清醒认识融媒体运用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带来的新挑战,即融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意识形态教育阻碍、运用融媒体整合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不足、运用融媒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技术水平不足。面对挑战,高校应科学构建校园融媒体平台,占据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创新运用融媒体,增强整合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强化培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融媒体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和美国高校校园媒体的职能、传播内容和人员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运作模式方面的差异,经过比较分析,借鉴美国高校校园媒体的成功经验与主要做法,提出我国高校校园媒体未来发展的策略方法.高校宣传部门要回归“新闻本位”,淡化宣传色彩,要坚持“受众本位”,突出高校特色,要强化“育人本位”,打造实践基地,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校园媒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秦聪 《新闻前哨》2024,(5):42-44
以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加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媒体的传播运行方式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包括校园媒体在内的整个媒体行业有机融合发展势在必行。高校需要认清融媒体发展意义,透析当前高校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高校重点工作、顺应融媒体发展方向,通过深度融合破藩篱、做精内容树品牌、守好阵地齐育人、寻求技术新突破、开放合作谋发展等系列组合拳,高校融媒体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从而进一步强化主流思想在高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为校园新闻带来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但是也同样将校园新闻作品推向了一个更宽泛的对比空间。校园新闻作品价值在融媒空间下显露无疑,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劣质作品埋没深潭。如何提高校园新闻的采写质量,成为所有校园媒体当前最关注的研究课题。为此,以既往优秀校园新闻作品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媒体融合后校园新闻泛化归因,从“新鲜事”“新主角”“新平台”三个层面论证了校园新闻融媒转型的采写机制,提出了创设“协同联动”的内容素材宣传,铺设“校园温度”的人文情感涟漪,建设“文化特色”的校园品牌流量等建议。致力于提升校园新闻出品质量,助力校园媒体转型,以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增强校园媒体新闻作品的表达力、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雷超 《新闻传播》2023,(5):91-93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以及传播方式。当前高校校园媒体想要实现新闻编辑工作转型,就需要将融媒体融入其中。基于此本文将以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编辑工作创新路径分析为题展开讨论,首先阐明了融媒体的核心概念,为下文的论述提供理论依据,又从两方面论述了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工作创新的意义,其次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新闻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路径,并对全文进行总结。希望文中提出的相关论点能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意见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晓源 《采.写.编》2023,(12):117-119
本文从媒体深度融合的视域出发,研究高校融媒体建设中的困境与发展路径。首先文章指出高校融媒体建设是时代所需,是现实所需。在此基础上,我国高校融媒体建设现状存在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链不完整、舆论监管能力差、尚未形成专业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文章指出高校融媒体建设的三条合理路径,一是构建院、校、社会三级联动,打造“新闻+服务”平台,二是加强舆论信息的把关,打造高校融媒体舆论责任制,三是打造专业的、闭环式、开放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生态格局。新的媒介格局,也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要适应新媒介格局下的市场需求,不仅侧重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学习,而且要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将高校媒体矩阵作为学生的实践平台,促进原有校园媒体平台融合,实现信息共享与增值,建立校园媒体"中央厨房",通过校内实践训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相关知识的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吴琼 《东南传播》2016,(5):77-7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高校校园已不再是远离市场喧嚣的象牙塔,曾经是广告禁区的高校如今也散发着浓厚的商业气息。是什么促使了高校校园商业化氛围的浓厚?高校校园媒体又有哪些独特的价值值得商家如此大动心思的挤进高校?为此,本文将从高校校园媒体的定义、主要形式及利用现状、高校校园媒体的价值体现等方面来探究高校校园媒体,从而揭示高校校园媒体今后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邓伊楚  张海涛 《传媒》2022,(22):85-87
在我国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媒介生态环境持续发生变革,高校融媒体也在移动互联、社交媒体、视听传播的助推下向纵深发展。本研究通过媒介环境的视角梳理高校融媒体的生态现状,以媒介生态理论解析高校融媒体的发展困境,将媒介生态观念与高校应用实践有机结合,继而形成能合理运用媒介生态学传播规律的高校融媒体建设策略,推动高校融媒体的发展创新和传播生态进路拓展。  相似文献   

15.
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面临着受众分散化、收视率下滑、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匮乏和商业广告收入大幅减少等发展瓶颈。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从打造优势节目、延伸媒体途径、优化商业广告格局和建立媒体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入手,提高节目收视率,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新闻思想对融媒体的发展之路,构建了融媒体传播格局,引领着我国媒体融合走上快车道。本文基于新时代的新闻指导思想,首先阐述融媒体的问世;接着阐述融媒体的概念和融媒体时代的特征;融媒体时代新闻的现状;新时代发展融媒体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重点论述了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融合能力素养的提升;新时代新闻思想下实现融媒体发展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现状及融合困境,并从管理体制、传播模式、表达形式、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媒体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传播、获取信息的方式,高校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高校校园媒体必须从互联网思维出发,走上"职业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虞晨洁 《出版广角》2019,(13):55-57
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亟须转型和创新.本研究在分析高校校报现状、探讨其独特优势及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从"理念转型""内容转型""版面转型""管理转型"四方面提出了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转型发展的思路,以期为业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融媒时代,"双创"人才培养对高校实现自身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讨了校园媒体整合与"双创"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高校建立"媒体实验室模式"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