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围绕传感器及输入输出信号分析与处理等内容展开,该课程与前期所学的多门课程交叉,且自身具有理论性较强等特点。针对现有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为提升新工科背景下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课程体系的梳理与讲授、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将改进现有教学方法、内容和实施手段作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改革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符合当前新工科建设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培养多元化、实用型、具有新工科思维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新工科”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要求。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课程,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及质量把关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为研究课题,展开论述在“新工科”理念下如何将专业知识有效融入教学中,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具有专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升食品学科专业人才的教育质量。教师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3.
机器学习课程建设是普通高等院校数据人才的培养重要环节。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3方面探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如何建设机器学习课程。提出机器学习课程应按照数据科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遵循“知识够用、注重应用、内容先进和总体优化”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以案例为载体、重互动的教学方法,发展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以保障教学计划实施,提高数据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的趋势下,《工程力学》作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入学后涉及工程实际较多的课程和学校工科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文章结合我校《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四个方面对建构教与学进程中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创新型人才角度出发,通过多方面的改革探索,以期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综合性机械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聚焦新工科建设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多元化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本文在深入分析“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创新、考核方式多元化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7.
机械制图类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基于多年教学一线经验体会,通过探讨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现状,指出该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应以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技能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在新工科及双一流建设条件下,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邵宝文  王丽 《文教资料》2020,(5):201-202,176
本文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行业、企业真实所需”为基点探索适合应用型高校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创业基础”课程开展教学模式探讨,优化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建设,探索因生制宜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多层次动态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基础”课程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将针对工科专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及研究型综合人才的要求,探索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货运交通系统”的教学改革目的、课程建设体系、教学方法、综合能力培养及考核考评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为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新工科背景下工业生产对新型运维人才的需求,对现有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探索与改革,提出了机械类“智能运维”方向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法。该课程体系可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的“智能运维”人才,也可为其他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与单门课程建设相比,课程群建设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不紧密、关联性和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文章面向新工科,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从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手段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课程群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整合、优化、更新出面向工业4.0的教学内容,开展了课程群课程思政系统建设,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在机械设计方面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建设了满足新型工科专业建设所需要的师资队伍,为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及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课程是深化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传统专业课程改造作为新工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挑战性大,是课程建设的难点。针对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定位与目标、内容与资源、方法与模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与新工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提出需求与产出导向、技术与非技术融合驱动的传统专业课程新工科改造路径与方法,给出“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改造为“网络系统安全”案例,对工程教育类专业实施传统专业课程新工科改造升级具有重要启发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科院校学生的实践必修课。基于新工科建设下工程育人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及任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以河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及“智育”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15.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亟待从学习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持续改进,加快培养出符合新工科要求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基于高校现有教学体系,针对高校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本次教学改革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融合教学,对该课程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探索和改进,进而提出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融合教学的策略。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可为高校其他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先辉 《高教论坛》2010,(1):81-83,112
专业基础课是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如何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许多工科院校热切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机电类"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论述在专业基础课中采用模拟系统实践的系统案例教学方法,探索培养学生利用基本理论解决机电控制工程中实际技术问题的途径,阐述了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实现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海洋环境”课程目前教学存在难以有效支撑学生解决海洋油气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当前“金课”建设背景出发,依据“两性一度”课程建设标准,贯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新工科建设要求,从丰富教学内容体系、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三方面深入开展了“海洋环境”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程教学总体达成度良好,课程改革较好地达到了预期效果,为支撑海洋油气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感器技术本科课程教学的现状,主要围绕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放实验室等措施。同时,特别增设了项目驱动的自动检测系统综合设计实践环节,并建立了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通过多年来的改革探索与建设,本课程已成为有特色、有优势的一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相似文献   

19.
对照新工科的产业需求,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亟须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文章从新工科的产业需求出发,探索以通信工程课程群建设为突破口,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工科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时期对应用型本科单片机技术人才能力社会需求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的分析,针对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结合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介绍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内容、措施及取得的成果与效果,提高开发单片机软件和应用电子元件硬件的能力,着重体现工科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把现代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