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独具特色的爱情小说《伤逝》中,不仅以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对人生道路中的重大问题_——爱情婚姻进行了深刻地探索。其中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及引发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让我们深层次地剖析爱情的缺陷,从个性和人道主义两方面进行挖掘,分析爱情,要求不背离人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4.
<伤逝>叙写了子君和涓生这一对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对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历来多认为是社会因素.文章试图从另外一个方面揭示二人的爱情悲剧,即:这是一对孤独者的悲歌.  相似文献   

5.
<伤逝>与<幸福的家庭>是两篇以新式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显示了鲁迅对婚恋问题的持续性思考与探讨.从"互文性"的角度,可以探测鲁迅对爱情的态度:所谓的新式婚恋,不过是新时代的旧悲剧.因对青年的宽容与爱护,加上自身人生经历和情感经验以及心路历程的投射,对新式爱情婚姻,鲁迅只是无奈地感伤地嘲讽.  相似文献   

6.
罗苏滨 《文教资料》2008,(36):11-13
本文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角度对鲁迅的小说<伤逝>进行了分析,并从文本出发,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作品主题的现实针对性.本文分析了子君追求爱情的道路本质上是从独立走向依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依附使爱情失去了平等和生命力:强调只有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在思想上独立起来,才能有真正的爱情.  相似文献   

7.
《伤逝》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子君和涓生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伤逝》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带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爱情婚姻的选择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爱情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女性一定要自强自立;爱情婚姻需要呵护和经营。这样的婚姻才会幸福、美满。  相似文献   

8.
<伤逝>自发表以来.就有许多研究者从社会学、叙事学、文化启蒙、女权主义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本文试图避开以上切入视角,从婚姻家庭中两性关系的角度解读<伤逝>,探究涓生和子君婚恋悲剧的潜在根源.  相似文献   

9.
<伤逝>以灵魂自我言说的方式,阐释着爱情的另一世界:生与死的人生对话.是活着还是死去?鲁迅用一个历史学家的方式,解剖着自我生命的孤独、彷徨,在倒立的思想中,解答生命的焦虑和不安,也预言着生命的希望和自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悲愤凄婉的爱情哀歌,负载着太多太深厚的意蕴,留下无比广阔的空间供人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发掘.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破灭过程.  相似文献   

11.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2.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描写的宝黛爱情体现了自己对爱情生活的理念.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早期少年爱情有着极为精彩的描述,其描述具有这一年龄段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4.
俞冠晶 《文教资料》2009,(15):68-69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根据鲁迅的同名爱情小说改编的.本文分析了该歌剧的音乐创作特点,音乐形象的塑造,并对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在《伤逝》中,鲁迅通过展示涓生与子君的这幕裂人心脾的爱情悲剧,旨在对他曾长期信仰过、当时许多青年正狂热崇拜的个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刻的否定与反思,并决心抛弃它而寻求新的思想武装,探索新的出路. 《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口号曾给他们的灵魂以强烈的震撼.正是在“谈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经>中反映婚姻和爱情的诗篇如<关睢>、<静女>等,描绘了青年男女追求纯真爱情的动人篇章,反映了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人们朴实真挚的爱情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美满的,先秦时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特别在婚姻道德方面,由此产生的流弊导致大量弃妇的出现,如<卫风·氓>和<邺风·谷风>.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选编了<世说新语·伤逝>中的<人琴俱亡>一文.其主旨,同册教参概括为:"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8.
论关汉卿杂剧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卿 《陕西教育》2009,(1):80-80,79
在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中,描写最多的是女性形象,其中有思妇、有弃妇、有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天真烂漫的少女以及技艺高超而又生活痛苦的女艺人.他的杂剧极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际遇,在理解、肯定、讴歌女性的同时,更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和理性精神,极具时代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汉卿是上承<诗经>、下启<红楼梦>的一位突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民们婚姻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在<诗经>中得到了生动而细致的表现.本文对<诗经>表现婚姻爱情的手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其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和固定的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本文分析了刘兰芝、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必然性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反映,也是他们的性格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