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为了自我保存,一纸契约浩浩荡荡进入了社会状态,希冀以"自由"换取自由。然而,社会状态也不能令人安息,霍布斯造就的利维坦的幽灵时刻游荡在人类社会的上空,从此,人类开始了一场努力爬出自然状态却又避免再度陷入的永无休止的战斗,时刻警醒,时刻应战,至死亦不能休!不同于霍布斯的悲观,浪漫主义者卢梭诉诸"公意"成功造就其理想国,看似人类以"自由"换自由的行动宣告胜利,然而,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却使卢梭的理想国摇曳于风雨之中。当理想遭遇现实,人类面临的自由困境终将存在,而我们能做的唯有在理想与失意间游走,既要仰望星空、心存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善待现实。  相似文献   

2.
面对文化和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卢梭和老庄深感困惑和忧虑,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批判。卢梭致力于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体制”的批判,否定科学和艺术,指出人类应该以自然的美好来清除“文明”的罪恶。老庄站在“道”的超越立场主张抛弃世俗的科技文化。在解决之道上,老庄怀持“无为”,立足于精神的救赎。卢梭则认为通过社会改革,可以促成人类“未来”自由幸福的达成。  相似文献   

3.
郭丽 《世界发明》2009,(8):72-74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的话,看似简单,却又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生活”二字并不仅仅包含“生存”与“活着”的含义,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抓住每一分生活的乐趣,这是许多人都梦寐以求却苫于无法实现的生活现实。而有这样5个小伙子,他们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所喜欢的事业,并且享受着这种“随心所欲”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科学自由不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式的“永无限制”,它不能超越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不能违背人类文明的价值取向,不能脱离主体理性的制约。在科学自由中,贯穿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旨在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确立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5.
《理想国》堪称柏拉图的经典著作,不仅从政治、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还运用虚拟的对话形式,借苏格拉底之口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幸福国度。他将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理想国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幸福最大化。幸福是人们向往的一种永恒追求,也是人类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具体划分,其特点是以现在为分界点,现在以前的时段为过去,现在以后的时段叫未来;时间是流逝的,“现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现在”点在一维时间轴上的推移,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段都是不断变化的,过去的“现在”已成为现在的过去、过去的“未来”已变为现在的现在或过去。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以现在为基点对时间的这种划分具体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划分上就是:历史、现实和未来。这里的“未来”已不单纯是时间上的未来。而是指现在以后的未来社会——现实社会将来的发展状态;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含义也足不同的,从现在来看,过  相似文献   

7.
“天下为公”.是上个世纪孙中山先生不断重申和践行的古训和理想.此语语出《礼记.礼运》在孙逸仙心中,却大开中国文化道统,广引“自由、平等、博爱”,以抵“天下为私”的千年帝制以创民主共和的人类大同。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城邦生活的实现必须依托教育。人的发展也必须依托教育的塑造。今天的教育已显示出某种程度的浮躁与功利。柏拉图追求美好生活、造就好人的德性教育思想中的净化灵魂;培育身心和谐;服务社会等教育思想在当今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霍布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平主义者通过对恐怖状态的描述,唤醒人们的理性,并寻求一条确保人民和平共生的道路。人类在对死亡恐惧的基础上发现的自然律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条件,社会契约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方法和手段,强大的国家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工具。这就是霍布斯和谐思想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荒诞剧以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社会人类命运的“荒诞”性,这种“荒诞”充满了悲剧色彩,而悲剧性却是人类命运永远绕不开的主题,代表了人类文化中最现实、最残酷的一面,与希望和美好的理想一面相对立。成熟的悲剧意识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现实中的非理性因素,在悲剧的情感净化功能和模拟现实功能的作用下,增强面对困境的精神韧性。此外,荒诞剧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还可以从中国文化角度获得全新解读,以期寻找超越“荒诞”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2000多年前的中国的老子与生于300多年前法国的卢梭是两个分属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学术思想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有对现实和文化的双重颠覆表现出的超越,都有对人类精神理想的家园的描绘。二者同中又有异,卢梭把精神生活建立在不论文化程度如何人人所共有的感性上。老子更多的是师法自然。  相似文献   

12.
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卢梭认为理性启蒙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扼杀了人的天性致使道德沦丧,因而必须对启蒙理性本身进行启蒙。在卢梭看来,人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保持他原有的自然本性,因而主张"回归自然",通过"自然教育"来培养道德的人、自由的人,从而最终实现启蒙理想。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在科学技术引导下人类不断追求着自由。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人类迈向自由提供条件,但同时也制约了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始终关注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走出技术困境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认的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民主常用以表示具有平等、自由性质和特征的社会状态与现象。古希腊时人们将民主理解为“人民统治”,其公民大会协商议事被看成是民主的重要标志。而到了近代,将民主理解为“人民当家作主”则成为人类社会普遍承认的价值观念,也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15.
郭毅 《百科知识》2023,(33):3-4
<正>“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小国寡民”章,老子描绘了一幅美好、怡然的生活图景。“小国寡民”仅出现于通行本及帛书本的一处,却不断地引发古今学者的讨论。回顾以往学者在思想方面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理想社会说、批判现实说、精神境界说、社会方案说。这四种观点表面上虽然不同,但就实质而言,四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同意“小国寡民”是为了让民的生存状态更佳,这并非后世强加给老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梁科 《科教文汇》2007,(8S):108-109
“公意”是卢梭政治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从天赋人权出发,以自然状态的假设为前提,围绕“公意”的产生和运用,通过对“处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的主权者及政府的种种论述,为我们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民主权思想。本文希望通过对“公意”这个核心概念的分析,解读卢梭人民主权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魏开阔 《科教文汇》2009,(2):222-222
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和主线,通过对《理想国》正义思想的分析,可以归纳梳理出其正义思想的内涵。柏拉图的正义思想不仅对西方政治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人类寻求社会正义与和谐的价值目标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生态资本经营与环境导向的企业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玲  何卫东  尹明 《软科学》2000,14(1):25-27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增长和全球社会的经济繁荣。然而,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却没有让人类忘记它的存在和力量。众所周知,全球性的“温室效应”、酸雨的加剧、大气臭氧层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日益紧缺、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世纪之交,生态经济问题已成为全球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作为生态经济问题主体之一的企业,其管理模式必将面临新的选择。一、企业管理的历史演进企业管…  相似文献   

19.
辛夷  张洁  袁屏图 《科学大众》2013,(11):27-31
“水上漂”绝技相传是达摩祖师创立。然而,即使在武侠小说中,真正掌握了“水上漂”绝技的也是凤毛麟角。现实世界中,英国魔术师戴纳摩曾经在2011年6月“徒步”穿越泰晤士河,如蜻蜓点水般在水面上自由行走。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危机的价值观论争将生态问题归结于人与自然价值的取舍上,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反而掩饰了现实的社会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将人预设为独立的“理性经济人”,以个人利益为价值评判标准,使自然与人对立成为外部因素,是抽象的个人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却消解了人类主体性价值,以“存在”为固有价值,将人降格成自然人,是一种抽象的整体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两种价值观都忽视了“现实的人”的本真含义.物化劳动既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从而当代社会在资本逻辑追求无限度扩张的目的下产生了与生态逻辑的矛盾,引起价值观论争.只有从现实的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的对立与统一出发,才能走出生态危机价值观论争所创造的精神幻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