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20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至十七年一脉相承的女性小说中,“父/女”格局的设置使“母性”命题重新退回到传统母性神话中去;但伴随着八十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翻译和介入,以及国内文化形势的变化、热点的转移,重新整理和阐发对“母亲”、“母性”、“母女关系”、“母系血缘”的理解,成为女性小说中恒定的母题。创作者自身经历、文化背景构成和创作主导倾向的不同,使得对这一命题的表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化和多元共生的局面,而尤以张洁、铁凝、陈染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正> 西方批评界正流行女性主义思潮,这股思潮也已风靡中国并吸引众多批评家的关注。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反感这个社会把女性价值“限定为母性哺育、姐妹情谊、克守贞洁和感情丰富”①上,他们向“贤妻良母”的女性地位发起挑战,致力于把妇女从社会下层解放出来,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母系社会为何衰落了呢?妇女的天堂是如何失去的呢?穿越父权制文化的漫长的历史真实,去探索一下父权制文化的源头,对于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很有裨益。只有重新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发现未来。于是,我想到了美狄亚的故事。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女巫,她做  相似文献   

3.
在吉尔曼建构的教育乌托邦里,教育即社会母性,是社会为全体孩子提供的一种特殊滋养.教育即社会母性这一理念是吉尔曼文化女性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是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自然主义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女性主义诠释.这一理念对于解决当今教育问题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女性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通过歌颂母性,开创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女性诗人的重要流派,即"母亲诗人"。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她自己的儿女为创作对象和创作灵感来源的诗歌;第二部分,注重思考和探索母性体验与创作力之间关系的诗歌。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母性诗歌",旨在揭示诗人创作"母性诗歌"的重要意义,即诗人通过书写母性来确定自己的诗人身份、实现自我的转变,试图从自身的"三重困境"中走出。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中母亲杀婴母题和母性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亲杀婴母题在西方学本中屡见不鲜,却未引起评论界足够重视。其实这一学母题在重构母性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科学社会领域历时性地追溯母性构建的历史,可说明“家的天使”的母亲形象是男权社会统治妇女的意识形态的外化;把学中母亲杀婴现象作为切入点,有助于对母性概念进行解构,并以此重构母性。  相似文献   

6.
残雪的小说表现了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风格,具有大胆突兀的女性主义色彩.残雪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彻底颠覆和解构了男权主义对女性角色的审美情趣,解构了传统文学中母性理念,展现了母性价值认同中的阴暗面,粉碎了男性视野对母性"关怀、温柔、忘却自我"这一期待.母性的神话解体了.  相似文献   

7.
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女性主义教育的三重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永涛 《教育科学》2007,23(2):22-26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传统女性主义教育持两种妇女观,一是“父权制”妇女观,二是“父权制”批判妇女观。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两种态度:一是激进女性主义的态度。二是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态度。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仍旧没有走出两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于传统女性主义教育的批判性重建,还必须从后现代文明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需求借鉴。只分析性地找出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女性主义教育类型地一般特征与具体表现还是不够地,女性主义教育学更重要的使命,是要整合这三种教育资源,女性主义教育建构尚需要实现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野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八十年代杰出的现代诗人海子凭借独特的意象体系屹立于中国现当代诗坛。早期的海子在短篇诗歌的写作中大量使用阴柔优美的母性意象,其可分为母性身份意象、母性身体意象和母性物体意象三大类。单纯敏感的个人性格、与众不同的哲学观点以及人类普遍的母性崇拜是海子短诗中大量使用母性意象的原因。海子既继承了中国现代母性书写传统,又借鉴了西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母性意象群。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的拉姆齐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生动而精确地勾画出她身上的时代特色与传统气质,更在于这个人物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和自我价值,即她的“母性”力量。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母性之美,伍尔夫展现了一位生存在传统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妇女,是如何坚实地依靠自我的精神力量与感情,实现着自我的个人价值的。通过拉姆齐夫人,伍尔夫呼吁了“母性”的回归,也印证了她提倡女作家通过回溯过去以及母亲形象来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遇到的种种困惑出发,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走向“性别文学研究”,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11.
从先秦到秦汉,我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的妇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婚姻观念、男女两性关系三个方面。而引起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父系制社会取代母系制社会、适应父权制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保障及伦理规范的熏陶以及变革中所谓的“经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阿尔玛·德·葛瑞恩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富盛名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角度新颖,能准确地反映当代澳大利亚社会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她的剧作《中国的河流》的双重叙事结构、多种叙事策略以及多元叙事视角等三方面的分析,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指出德.葛瑞恩对女性传统角色和男性气质的双重否定,其实是对不合理的父权制的有力控诉,因为父权社会的强大不仅压抑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也限制了男性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老子“崇母”价值观建立在他的“崇道”体系之下.因为形而上的“母”的观念的树立,所以“崇母”不同于“崇阴”.老子对“慈、俭、柔、静”等诸多母性之德的推崇,将“崇母”价值观的内涵充实得更加饱满.老子在女神创世和母系社会形态的影响下,在大胆批判父权社会的弊端和矛盾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他的“崇母”价值观的树立为彰显母性之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Catholic girlhood, womanhood and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its socio-historical construction within a range of disparate discourses.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deconstruct dominant patriarchal constructions and images of femininity, particularly those embedded within the doctrine of Catholicism. Moreover, the paper intends to reveal traces of maternal connections and relations which are often hidden by more dominant discourses. Rather than providing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Catholic girlhood, the object is to tell a perspectived story of the local and contextual experiences of growing up and being educated to be a ‘good Catholic woman’ in suburban Melbourne, Australia in the 1920s and 1960s. In telling the story it is hoped that other women can momentarily engage with this narrative of Catholic girlhood and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5.
儒家她者是在中国宗法父权的压抑基础上,结合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有关她者的概念提出的。现实世界及文学文本中的儒家她者遭受着卑劣的身体与百无聊赖的精神之双重折磨。儒家她者的形成原因在于:历史制度的无情吞噬。非合理社会的助纣为虐,无以抗拒的命运捉弄,反抗无效之后的被动沦落以及女性心甘情愿的跳入。要走出儒家她者的人生困境,既需要宗法父权制造者对权力的放弃,也需要主体人格先行者的积极救助,更需要儒家她者自身的觉醒,从而实现救赎及自我救赎儒家她者的愿景。  相似文献   

16.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男性思维与女权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接受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妇女观念,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男性观察视角、男性叙述模式、男性话语和人物的二元对立语言,体现一定的男性思维。但小说中又含有一定的女权主义意识,这显露出哈代创作意识中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7.
从宗族、宗教、水利组织、市场体系和婚姻圈以及象征、信仰等方面对美国学杜赞奇在《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所提出的“权力的化网络”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分析和评述,指出这一概念对于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俾使研究避免将国家与乡村社会简单对立起来的二分法思维方式和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化现象看成单向联系的线性因果历史观,并借以纠正那种把“社会”、“化”笼统地视为一个整体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8.
漫谈西周宗法伦理下的社会格局及其法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社会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其宗法特性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古代社会不同的社会格局,对后世产生了深广影响。尤其是在法律生活和法律观念上的消极作用,使个人、下级、底层不能切实维护自己权益,所以,法律维权、法律斗争的无效,也应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是当今法制建设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19.
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气质的形成和本质,使人们认识到女性气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社会或社会制度或社会习俗让女性后天形成的,同时也让人们明白当今社会仍是一个男权社会。所以,女性要真正解放,首先要认清女性气质的虚假本质,去除社会给予女人的女性气质里不好的因素,使自己成为在平等、独立基础上比较完美的女性。  相似文献   

20.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里,男子汉是女人的保护者、主心骨和人生的靠山,这样的观念经代代相传而成为一种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在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中,这种传统观念遭到挑战,男性逐渐从女性世界的中心地位移居边缘。本文通过对男性地位变化的分析,论述了我国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变革和女性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