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教师出书主要指向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系统表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研究的繁荣;是对学校教育矛盾和问题凸显的积极反应,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但由于受功利化趋向及职称评审需要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出书存在诸多误区,总体呈现出数量多、种类杂、质量不高的特征。中小学教师出书是一件严肃的工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普遍以两种实践形态并存:一种是学科教学研究,即常说的“教研活动”,其研究的指向是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就其研究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而言,是一种随机漫谈式的“文本研究”,缺乏主题、方法和深度,虽然能解决一些诸如确定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但研究的效益不高;另一种是科研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什么才是儿童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育着力于人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估算是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数学估算无所不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9年12月刊专题"指向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估算教学",聚焦估算教学研究,为我们一线教师进行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提供了理性思考、整体思路和具体参考。读了专题,笔者多了一些思考,教师不应将估算教学视为一种单一的运算技能,而要关注估算内容与其他内容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估算教学,让"估算"不"孤",让数学核心素养在估算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进而凸显估算教学丰富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4.
"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是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强调顺应自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内容有"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大意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它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广泛应用于治国、养生和教育之中.下面浅谈"无为而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用.一、教师备课要"无为"(一)备教学内容要依本溯源而"不多为"一个教师的学科知识越丰富,解决问题的技能越强,就越能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哪些内容非讲不可,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5.
反思与叙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一种存在理论、技术、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反思的内容指向过去,功能却是面向未来的。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方面一些纯技能性东西的反复琢磨;另一方面是对教师个体整个历程的回顾。反思的本质在于评价地、判断地朝向那些曾被进行过的意识行为。教育反思就是指向教师教育生活、教学工作的原认知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记录教师经验的全部,  相似文献   

6.
教学反思是发生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一种行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它会使教师在循环往复的探索中逐步接近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然而在幼儿园教学反思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着无效或者负效现象。要发挥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教师要深刻理解反思的内涵,明确反思的指向,实践反思的过程,把握有效反思的标准,形成"反思共同体",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教师教育科研备受重视,但十年过去,教师对教育科研仍存阻抗。导致阻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教育科研难以产生"实效",科研不见实效的原因是教师在"做着"与其身份不相适配的教育科研活动。教师教育科研应"以我为本",持"实践取向",围绕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实践的社会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与教师知识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通过辨析两种不同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可以为教学研究的转型和教师教育模式的改善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把握语文教育规律,彰显语文教学特质,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与义务。近一段时间,我学习研究了王兰老师语文教育思想,更坚定了对"走向学本的言语实践"的探索。一、回归教育本体,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指向"人",而非"知识"。小学教育更应当着眼于儿童潜能的发掘,心智的开启,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行动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校本教研方式日益时兴起来.与之不同的是,"新基础教育"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交革实践",即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超越自己的经验,开展更新指向的创生性实践,井将研究的态度、意向和内容贯穿到学校变革实践的全过程和不同方面,对变革过程中成败原团进行理论反思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1.
对教师来说,准确把握课堂"习作",不仅需要关注训练内容,也需要关注训练契机。毕竟阅读指向写作,但阅读才是基础,才是关键,写作更多是一种生成。相对而言,课堂练笔往往短小精悍,形式灵活。本文笔者结合实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谈谈课堂练笔紧扣契机,让学生"一吐为快"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的核心是言语学习,它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于语言实践。专家说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关注课文"说什么",不是语文课;即使着眼于"怎么说",却旨在把握"说什么",也不是及格的语文课;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专业阅读是指教师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报纸、杂志以及专著等,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的阅读,指向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阅读,教师进行专业阅读不但可以拓展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够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帮助教师提升职业境界。现代教育提倡教师以阅读来滋养心灵、滋养生命、滋养教育,通过专业阅读,书本内容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知识,教育知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以研究为己任的教研室,在传统教学范式的背景下,教研室"研究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自在而非自为、自觉的文化。加之教研室既是基层教学的指导服务机构,又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咨询机构,其文化兼有双重职能所需的管理意味。教研员研究的重心往往指向具体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指向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指向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研究的过程常常以个人为主,  相似文献   

15.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当教学反思在四平八稳地作惯性运行,或是成为了教学时尚,都容易造成对"教学反思"的遮蔽,致使我们的"教学反思"在喧嚣与死寂之间游走.此刻,我们需要对教学反思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与准确把握,以一种基于重构的深刻洞察、激扬的心态,更加自觉地"激活"教学反思中的"教学因子",从而把教学反思这种"静态化"的理念具体化为"动态生成"的现实教学策略和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16.
教学工作中,学科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关注,同时渗透教育也不断地发挥着它特有的德育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努力实践.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吃透语文课的特点,明确思想素质的渗透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指的就是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指的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讲"文"而不讲"道",还要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的分析,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思想认识.例如,巍魏的《我的教师》,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教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文章详略得当,条理分明,结构清楚,全面展现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也表现了学生对教师的爱.  相似文献   

17.
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为主体的"3+X"课程是传统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形态,这一课程模式并未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发挥预设的作用。反思"3+X"教师教育课程所遭遇的困境,专业定位不准、实践指向不明等是主要原因。重建教师教育课程需要认同教育专业的双重身份,需要以教师知识基础为一个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实践中,以源于人工智能研究且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深度学习理念指导学生的深度学习实践具有片面性.真实课堂中,学生的深度学习不只是个体学习,而且是一种社会性学习;不只指向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只聚焦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导作用.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以符合课堂情境中深度学习理念的"主题—活动"教学的规程是教师教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可能路径.具体规程包括:明确单元主题,把握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真实情境;设计多维教学活动,渗透教学活动规则;借助可视化学习工具,开展持续性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日益受到业内关注。这里的反思,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借助于学生、同事、各类专家及理论文献等媒介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和教育理念、自身素质的观察、分析、调节和评价的过程。它包括教学反思和自我反思。前者以个体教学为指向,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及实践教学过程、学生评价和反馈等;后者以教师自身为指向,是教师对自身教育理念、教育责任感、合作精神、知识结构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正"研",即教研,它是以问题解决为指向,重在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或教师在现实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训",即培训,它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指根据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训教师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一体"是指"研""训"二者有机整合形成共同体,即"训"中有"研","研"中有"训"。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注重每个教师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注重教师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