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能轻易地相信鲁迅对作品主旨的自我表白,<我的失恋>不同于普通的打油诗,它有严肃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鲁迅与传统文化诀别的原因,诀别的勇气以及诀别时的心态.作品的风采格调、情感倾向与<野草>中的其他篇目基本一致,它是<野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文本互证的方式,联系<野草>其他文章以及鲁迅书信,阐述了<过客>里所蕴含的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反抗绝望"和"夺取爱的生存",并借此感知鲁迅那鲜活的生命,真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名字,中学时期是从语文课本上选的鲁迅著作<拿来主义>中得知的,但其在中学生中留的名声并不光彩.  相似文献   

5.
刘莉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3):161-162
尼采是现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许多美学大家.他有着以艺术拯救人生的美学观.他的美学观点要求人们正视现实,在不完满中求艺术的完满,重视艺术在现实人生中的作用.<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美学的真正诞生地.本文从<悲的诞生>出发,试探析尼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相似文献   

8.
<呐喊>、<彷徨>时期的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启蒙者,通过文学形式表现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深切体验.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而且记述了作者深刻、复杂、痛苦的心灵历程,作品内容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因素,后者是鲁迅作品价值构成的重要方面.鲁迅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生存困境中重塑的人格,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因素,又体现了极具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为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呐喊>、<彷徨>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奥尼尔中期创作体现了他对戏剧技巧的试验与主题多方位的探索.他的<毛猿>、<榆树下的欲望>、<马可百万>和<大神布朗>等剧作,反映出悲剧是个体无意识与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林志浩先生在<鲁迅传>里,以<闲话>和<并非闲话(二)>为例,重新评价了鲁迅与陈源的立场和态度.本文从文本入手,剖析了双方论争的文章,认为林先生的结论尚有再思考的必要.文章还从文化接受和政治追求的差异等方面,论证了他们论争的缘由,从鲁迅讽刺攻击性语言的特点,论述了鲁迅的"骂人".指出陈源害怕革命、蔑视民众和对帝国主义妥协软弱的立场、态度均表现得十分鲜明,鲁迅先生的批评当是无可指责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核,以纠正对其的误解和批评;指出舒芜的<论主观>在强调"主观战斗精神"这一点上与胡风的理论有相似之处,而舒芜的"主观"概念与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则是不同的;论述了胡风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讲话>的精神实质、理论指导思想的一致性,而胡风对<讲话>尚未涉及到的以及已提出的问题,坦陈己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蒋丽萍、程俊英的长篇小说<女生·妇人>脱胎于庐隐的<海滨故人>,但又不同于该小说.<女生·妇人>忠实了<海滨故人>的基本精神,做到人物、情节与环境、时代背景的真实性的统一,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却强于<海滨故人>,具有很强的解读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特征与其时的文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小二黑结婚>不是在<讲话>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而是自身愿望,鲁迅影响,大行政化政策等因素综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尼采认为人生本质上是恐怖与苦难的深渊,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人们除了在日神(阿波罗)的梦幻世界去寻求力量外,也可以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醉狂世界里去"完全忘了自己".无独有偶,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在<送冰的人来了>一剧中描写了一群无家可归、不合时宜的可怜虫.他们整日纵酒迷梦、彼此安慰,以此逃避冰凉而令人绝望的现实世界,并赋予生活以意义.本文作者试图从尼采悲剧思想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在<送冰的人来了>中的体现,具体通过阐述代表着现实世界的希基到酒店之前之后,以及最终离开酒店后的三个阶段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被全力张扬、被扼杀及最终获得新生的过程,论证白日梦赋予剧中人物在这个荒谬、残酷的世界中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千古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震荡心灵.本文试图从美学特征的比较上探索一下两部作品的美学差异现实精神与浪漫情趣、情景交融与情理结合、粗犷坦率与悲壮激昂.及其形成的根由.从而寻觅到它们迷人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更进一步吸取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有着极为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张先飞 《红领巾》2004,(4):114-117
从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它的历史的“抒情时代“,包括鲁迅,历史中的许多趋近新思潮的人也都同时进入了他们生命与精神中的“抒情时代“.从&lt;鸭的喜剧&gt;与&lt;为“俄国歌剧团“&gt;这两篇不太为人关注的文本可以看出,鲁迅在1922-1923年这一时段有一特殊的精神历程:已步入中年的他重新涌起过青春时期的情感--一个青年诗人的情感,并且生发出人间与精神的“沙漠“、粗暴的历史等重要的思想命题.  相似文献   

19.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20.
面对生与死,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许多才子名人都对其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对济慈、雪莱这两位英年早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优美诗篇<夜莺颂>、<灿烂的星>、<阿多尼>的分析,探讨了他们认为精神永恒的"宇宙精神"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