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意义]研究突发传染病舆情热度的发展趋势,能够为制定舆情引导策略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构建微博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熵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对求得的舆情热度趋势值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突发传染病舆情热度趋势预测模型。以新浪微博为例,选取"MERS病毒卫生突发事件"的舆情热度数据进行实例分析,预测该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预测突发传染病舆情热度趋势,进而为舆情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李明  曹海军 《情报科学》2020,38(3):154-159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的频发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生发的重要导火索,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发机理,对于舆情的导控及治理而言意义非凡。【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视角,从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与信息技术四个要素提炼出事件信息、发布主体、信息受众、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五个解释变量,通过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对40起突发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三个有效的条件构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容易激发公众负面情绪,提升网络舆情的生发热度;良好的信息环境在方便公众沟通交流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发;发布主体的非理性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因其具有强烈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备受学者们关注。互联网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剧增。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衡量和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明确舆情涨落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理,为政府舆情控制、引导、以及预案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从社交网络圈群的角度,分析其影响舆情热度的相关结构属性,证实网络圈群影响舆情热度的机理。[研究方法]以微博舆情事件为例,获取相关舆情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识别舆情传播过程中的社交网络圈群;构建分层回归模型分析圈群结构属性对舆情热度的影响。[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网络圈群增长速度、圈群总中心度增长速度以及圈群间紧密度对舆情热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圈群增长速度、圈群总中心度增长速度与舆情热度分别呈现U型、倒U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因其具有强烈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备受学者们关注.网络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剧增.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通过权重计算能够明确各个指标影响力大小,从而明确舆情涨落的深层次影响原因,为政府舆情控制、引导,以及预案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由于信息量大、传播更迅速,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政府负面网络舆情事件热度进行明确界定与度量,之后通过划分状态空间、构建状态转移矩阵、开展舆情热度趋势预测等步骤建立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政府负面网络舆情热度趋势预测模型。以新浪微博为例,选取2013年度的舆情热点事件“延安城管暴力执法”进行舆情热度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为政府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危机公关活动、合理引导舆情事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政府为降低舆情热度的负面作用,需要对舆情热度进行监控,而监控成本也不能忽视。根据优化理论,研究了政府对舆情热度的最优监控问题。政府的目标是在相关参数与初始条件下,最小化舆情热度的负面作用与监控成本之和,参数包括贴现系数与传播系数。通过求解最优化问题,得出了不同情形下的舆情热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政府的最优投入。如果贴现系数较大,政府可以把舆论热度控制在一定水平,没必要完全消除;如果传播系数较大,政府必须尽力使舆情热度控制在零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发,这类事件大都和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防范不良网络舆情的扩散和演化,有必要建立快速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网络舆情特点的分析,提取其共性特征并作为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指标体系,从而构建出一套适合高校舆情信息监控预警机制,实现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监控预警机制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世文  杨晨雁  刘劲  邵琦 《情报杂志》2023,(11):105-112
[研究目的]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元数据框架,对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内容及结构进行规范,为政府进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网络舆情预警提供支持。[研究方法]通过网站浏览、案例分析、文献调研等实证研究,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对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各类网络舆情信息源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核心元数据元素,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元数据框架。[研究结论]通过梳理元数据框架,根据各类网络舆情信息源的概念和特点,从舆情客体、舆情主体、舆情本体、舆情载体为核心描述角度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元数据框架,设置与重大突发事件关联的专有元素,并对元数据框架进行描述效果应用,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存储、利用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利用本体对重大突发事件下网络舆情信息源及要素等进行分析,更好地管理与组织相关数据,为设计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案例数据库奠定基础,进而辅助政府进行精准决策。[方法/过程]分析并提取异源平台网络舆情数据属性与属性值,依据舆情传播过程及要素分析本体核心概念、数据属性及关系,利用UML完成本体数据模型的构建。[结果/结论]为各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异构信息源统一描述、组织、存储与管理建立了数据模型,为各类突发事件进一步应急决策与防范提供了有力支持。[局限]文章对数据模型的研究未进一步细化和解释相关概念、关系和数据属性,也未完成数据库存储平台的实际搭建并对数据的属性、属性值及数据类型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现实群体性突发事件容易通过互联网形成网络舆情,并对政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带来严峻挑战。增强新形势下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求探明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包括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四个阶段,在上述整个过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在不同阶段,网络舆情的编码性、抽象性和扩散性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网络舆情的启动机制、驱动机制、变动机制和阻动机制分别在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不断出现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罕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网络的发达更加剧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本文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意见领袖进行分析研究,将非常规突发事件发展过程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包括潜伏期和突发期,后期包括持续期和消失期,分别对前后期网络舆情意见领袖的群体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网络舆情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In the recent decade,the constantly occurring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have become a topic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people.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rity and complexity.Moreover,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xacerbates the complexity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leaders in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The article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into early phase and late phase.The early phase includes the latent period and the burst period,and the late phase includes the duration period and the disappearance period.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group 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leaders in the two phases separately.Finally,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leaders.  相似文献   

13.
苏妍嫄  张亚明  何旭  杜翠翠 《现代情报》2021,40(12):100-113
[目的/意义]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对健全舆情引导机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借鉴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基于公众风险感知异质性与交叉演变性双重视角,通过剖析突发事件驱动的风险感知交叉演变机制,构建了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并求解出基本再生数。[结果/结论] "北京新发地疫情"网络舆情实证与仿真结果表明,公众风险感知异质性越小且受突发事件影响越大,网络舆情最终扩散规模及产生的影响越大。突发事件恶化将促使交叉演变向高度风险感知倾斜,加剧网络舆情传播;突发事件好转将促使交叉演变向低度风险感知倾斜,有助于控制网络舆情大规模扩散。政府面对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水平,实现网络舆情有效干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在为国家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也存在引发社会问题的风险,如果引导不当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本文研究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针对同级管控部门中的任务分配,建立了基于负载均衡的突发事件舆情管控模型,并探索用粒子群算法对其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能为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管控提供进一步理论支撑,其优势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大量消极网络舆情出现时得到更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本文在分析网络舆情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以建立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畅通的信息公开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等为重点,提出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程铁军  倪聪  冯兰萍 《情报科学》2022,39(2):118-126
【目的/意义】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与否,既事关现场应急处置的成功,也关系着社 会稳定与和谐。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效果的评估,对推动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促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朝正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引导的关注点,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引导效果指标体系,将专家置信水平与毕达哥拉斯模糊信息引入评估过程,构建引导效果评估模型。【结果/结 论】对长江沉船、天津滨海爆炸和江苏响水爆炸三起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进行分析和实证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 性与实用性。【创新/局限】由于评估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变化和了解程度不同,在评价中难免具有犹豫性和不确 定性特点,本文构建的群评估模型综合考虑了以上特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限于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涉 及的评估指标可能不够全面,对评估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康伟 《中国软科学》2012,(7):169-17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研究信息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整体结构和结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研究舆情网络传播结构对信息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影响问题。以突发事件"11·16"校车事故为实证研究对象,生成"11·16"舆情传播网络拓扑图,基于邻接矩阵数据对信息传播网络进行了整体网络结构、内部子结构和个体位置结构测度,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网络舆情引导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利用知识图谱构建大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情事件主题图谱,是网络舆情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新问题,结合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推动社交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在对知识图谱、社交网络舆情事件主题图谱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校园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主题图谱中的实体、关系和过程模型,并结合"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舆情事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政府官微在舆情引导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从"故事线"和"时间线"两个方面对舆情事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高校舆情事件在爆发初期、事件调查进展期、事件调查结果期呈现不同的情感倾向;高校舆情事件的传播媒介在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传播差异不大;舆情夜间传播活跃度高于日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新型冠状肺炎防治的科研信息报道是公众关注的重要话题,极易引发网络信息泛滥和社会公众恐慌。如何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信息报道网络舆情走向成为重要课题。[方法/过程] 本文选取"双黄连事件"作为研究案例,在新浪微博上分别爬取原始话题和回应话题下的发帖、转发和评论等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情感分析法等方法讨论科研信息报道的社会热度和公众态度,分析官方媒体和权威专家的回应对事件舆情发展的影响。[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公众高度关注科研信息报道,并表现出较为极端的情绪;而官方媒体和专家的权威回应会影响到事件的话题热度,进而影响公众情感取向。官方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公众获取科研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官方媒体-权威专家-普通公众"三方协同的管控机制,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信息报道所引发的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