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天游是产生并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民歌形式。它曲调高亢悠扬,形式自由多变;表情达意率直,热烈却又不失含蓄和细腻之感。文章援引具体民歌实例,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既率直又含蓄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于蕾 《林区教学》2009,(10):115-117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数量也甚多。任何地区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歌,反映着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以及地理环境形成的个性和风貌。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质朴、苍凉,最具代表性的是信天游,深受人民的喜爱。对陕北信天游的背景、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从中获得对陕北信天游艺术特点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信天游是产生并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民歌形式。它曲调高亢悠扬,形式自山多变;表情达意率直,热烈却又不失含蓄和细腻之感。文章援引具体民歌实例,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既率直又含蓄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信天游艺术特征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劳作于山野沟壑间吟唱出的一种山歌,是悲惨凄苦的生活中对命运、人生的宣泄.它曲调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很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通过对信天游艺术特征的介绍,发扬信天游这一珍贵民间文化遗产.信天游以至陕北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陕北信天游是我国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山歌,是陕北劳动人民最为热爱的一种民歌表现形式,在陕北也被称为"山曲"或"酸曲"。陕北信天游来源于黄土高原,属于民歌的山歌体,在陕北劳动人民狂放不羁的歌声下,让聆听者似乎体会到黄河的奔流声,长城的嘶吼声,体会到陕北人民淳朴热烈的感情生活和对这片土地的乡土之情。本文就陕北信天游的独特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浅析其中演唱处理方法,以冀能让人了解陕北黄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陕北信天游是世世代代陕北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表达了陕北人民对人生的真实感悟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陕北信天游旋律风格异彩纷呈、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修辞手法质朴形象、歌词韵律妙趣横生、歌曲题材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方特色,凸显了陕北人民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陕北民歌信天游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双四度"框架音普遍存在于信天游歌曲中,本文以信天游的代表性歌曲《脚夫调》为例,将视角关注于它的风格内容、"双四度"音程的音乐本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徐旭 《文教资料》2014,(2):10-12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汲取了陕北信天游的艺术营养。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叠的运用非常普遍,给文章增添了音乐关和旋律关,带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相似文献   

9.
《兰花花叙事曲》是著名作曲家关铭根据陕北信天游《兰花花》改编创作的。作品主要讲述一位善良的农村姑娘兰花花反抗买办婚姻,企图挣脱苦难的婚姻生活,渴望爱情,争取幸福的故事。此曲分为四个乐段,作品旋律委婉、细腻、生动地表达了兰花花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本文浅析作品《兰花花叙事曲》的演奏技巧,展示了它的表现力,旨在抛砖引玉,为二胡演奏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深深植根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它内容深广,色彩鲜明、语言质朴、表现形式灵活,情调高亢悠扬、感情率直明朗,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当代著名诗人李季、贺敬之就曾潜心研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创造出了很多内容形式完美统一,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优秀诗篇.可以说信天游在陕北民歌乃至我国民族文学之林中,无愧为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本文试就信天游的比兴特色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南柯记》根据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敷演而成。它通过梦幻的形式,描写了封建社会功业与婚姻两大人生主题。反映了为实现传统人生价值观所经历的鲎富多彩的世情。剧作集中体现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富有鲜明的创作特色,深刻表现出晚明社会的现实图景,艺术化地否定了封建正统的人生价值观,寄寓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探索,从而使该剧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生着急剧转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辛亥革命对旧世界的摧毁,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五四"运动对青年思想的解放以及较为宽松的社会风气,使长期受封建思想压迫的青年一代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婚姻作为人类发展的最基本形式,首先受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视。他们要求夺回婚姻主权,打倒封建婚姻制度,不再相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社交公开、男女平等、婚恋自由、一夫一妻成为青年男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自由权利一直被漠视,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仍无改变。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为发动妇女参加边区建设,将妇女从传统的封建伦理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实施《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等新的婚姻政策,彻底改变了旧的婚姻制度下无婚姻自由、男女不平等、包办买卖婚姻等封建陋习,女性的自由婚姻观念得以确立,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乔致庸、江雪瑛、陆玉菡三人的人生悲剧的历史成因———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压迫下逼得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为出发点,指向构成全书思想支柱和伦理价值核心的、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儒家思想,展现乔、陆、江三家儿女情感纠葛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篇爱情小说,《鲁公女》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以人类婚姻大义中普遍存在的年龄阻隔而不是封建礼教作为主要矛盾冲突,并以想象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矛盾,在同类题材的小说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元代无名氏杂剧《玉清庵错送鸳鸯被》的女主人公李玉英的复杂人物形象作了细致的分析,她是一位处在封建礼教之下追求自由爱情、幸福婚姻的大胆女性人物,同时她身上又带有贵族封建小姐矜持、柔弱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家长制的宗法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数千年婚姻手续的定则,封建制下的旧式婚姻制度有种种弊端。辛亥革命对旧式婚姻制度有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从此以后,婚姻生活领域里出现了一些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动向。但影响又有一些不平衡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起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以更加猛烈的势头摧毁封建体制和封建思想的束缚。这股思想潮流由城市蔓延到农村,逐渐感染到偏远闭塞的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动更多的人起来战斗,也在政策,法制等各个方面解放人们。在这种背景下陕甘宁边区的离婚的制度及状况呈现出了它特有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使人们的思想解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因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抗日,婚姻解放也要服从这一时局,所以,这一时间陕甘宁边区的离婚自主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十分关心旧中国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她的作品描写了一批被封建婚姻摧残而变得畸形的女子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吃人的本质,由此体现了张爱玲小说深邃的文化性与冷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0.
儒学婚姻家庭观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作为重人的学说,历来极为关注婚姻、家庭及其伦理问题。中国在儒学的教化下,对婚姻问题从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方面作了许多具体规定,其家庭组成也发生了历史演变。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和主导而形成的婚姻家庭伦理,具有许多特点或优点,有的在当代仍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