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课堂需要着眼于道德智慧培育的认知系统,同时着力于情感态度引导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称之为品德课堂的"任督二脉"。如何紧紧抓住学生心灵,培养儿童道德认知,引导儿童养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行为呢?"体验"成了作者追寻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的儿童道德养成思想的科学依据是儿童心理学;基本内容是倡导儿童道德养成途径的多样化,强调儿童健全道德人格的培养,追求儿童道德养成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研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要培养儿童自立、自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智慧,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方式;道德,充溢着智慧的内涵。道德教育智慧,要让道德教育最具有魅力。儿童,应是道德教育智慧的重要源头,认识儿童, 发现儿童,尤其是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可能性才会获得和生长道德教育的智慧。儿童的可能性将使儿童成为道德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但是,儿童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道德教育不能放弃引导。道德教育要从儿童出发,关注现实性,更关注超越性,让儿童的道德发展有最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第二颗太阳。道德教育首先要有道德,即要让儿童尊严地生活,其关键词是人、尊重和自由。不尊重儿童是不道德的,放任儿童也是不道德的;压抑儿童的自由天性是不道德的,放弃必要的纪律和规范也是不道德的。道德与智慧相伴而行,道德引领智慧的方向,智慧是道德的应有之义。追寻道德教育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道德教育要让儿童快乐起来,让儿童学会创造,凝聚幸福的表情,过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道德智慧是最高境界的善,是理性道德与非理性道德的融合,是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意志的统一体。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其道德智慧的发展面临诸多的困境。本文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分析儿童道德智慧的发展目标和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6.
《三字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经典教材,《三字经》中提出儿童道德行为培养需从童年开始,从培养"孝悌"入手,要以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为动力推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环境对儿童道德行为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冯永刚 《班主任》2006,(11):7-8
在儿童期,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教育,通过基础道德知识的启蒙和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德育中,班主任是儿童道德的启蒙者,其作用如何以及如何启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以提高道德启蒙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思辨活动,能够促进儿童文明礼仪的养成,使文明礼仪学习由"被动"到"主动",教学形式由"传授式"到"学习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儿童的学习放在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开展多种思辨活动,培养儿童的辩证、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分析、综合、评价与运用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可构建中高年级儿童文明礼仪养成的基本学习范式,即引导儿童走进思辨情境,开展反思性、探究式、体验式思辨活动,最终使儿童养成文明礼仪行为。  相似文献   

9.
课标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养成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