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原创性教育研究应该关注教育实践.研究对象应该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研究方法,形成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并最终回归实践并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教育理论刊物应结合自身特点,以倡导原创性研究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挥教育理论刊物的学术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2.
教育哲学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就教育哲学学科和教育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已有的教育哲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认为教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自身理论建设滞后,重思想研究轻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不力,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且在概念使用上模糊混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在研究方法上单纯依靠演绎法,致使教育哲学研究失去了其自身的特性,变成了哲学和教育学的演绎,而这又是由于教育哲学研究脱离了教育实践的结果。笔者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现状的同时,着重区分了几组概念,并就教育哲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都应当是“真”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教育研究处于一个比较繁荣的阶段,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行动研究”是指“行动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并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一种方法。行动研究自产生以来,受到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极大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研究观念的转变,也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带来了一些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性,要求将特定视角下形成的教育理论向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对应层次和对应方面的实践理论演绎,形成从基础理论—中层理论—解题理论贯通的教育理论体系。当前,教育理论体系的贯通研究存在一定的障碍,其主要来自于社会体制对研究机构的制约、研究机构和发表研究成果的刊物对研究者贯通研究的制约。改变教育理论同行评价机制、利用市场机制中的利益驱动形成松散型贯通研究组织、增办一批贯通研究刊物、增强研究者开展贯通研究的使命等,有助于打破贯通研究的障碍,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6.
随着民族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对民族教育的科学研究,以正确的理念和确有实效的方法,去指导民族教育实践。尽管民族教育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民族教育的实践者却感到,学者们提出的许多“理论”离实践越来越远,甚至于实践无用。可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民族教育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对策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加强行动研究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因此,本文对国外教育行动研究略作述评。 一、国外行动研究的兴起 在国外,尽管20年代就开始出现“作为研究者的教师”这一观点,但在该方…  相似文献   

7.
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应该是求"真",外在逻辑决定了它应该是求"用",这就规定了教育理论研究既应该是求"真"的又应该是求"用"。本文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论证了教育理论研究实现求"真"与求"用"目标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走向生活体验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攀峰 《教育科学》2003,19(5):15-18
教育研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以个体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教育研究是研究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价值负载活动;在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叙事研究,关注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学识的习得与教育学派的创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教育学科学习者来说,学习是解构的过程,因此教育学派成为学科成熟的标志;对教育研究者来说,研究是建构的过程,因此教育学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才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但教育理论科学性与实效性评价标准的缺位,既为社会大众利用个案对教育理论体系进行证伪提供了机会,也为教育研究个体利用个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证实提供了机会。走向教育实践,既是确定教育理论研究科学性与实效性评价标准的过程,也是教育研究者在实践问题的解决中,逐渐达成研究共识并进而形成学派的过程,也是通过教育学派间的理论竞争并最终形成教育研究范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双木 《云南教育》2001,(2):9-10
长期以来,大家都在强调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但有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探究性活动都提示: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努力才能实现。梳理我国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历程,以往人们分析问题的重心是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者的反思与批判,而忽视了对实践和实践者的讨论。因而,当前在继续重视对理论自身进行反思、批判和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实践和实践者联结的研究,对克服教育理论与实践间存在的“两张皮”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与理论的联结要求实…  相似文献   

11.
教育技术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可用于推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上的改革。但二十多年来,由于认识受限,定位不当,我国这一领域的工作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与服务、教育媒体制作、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且这些活动大部分在战术层面上开展,教育技术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我们应关注在战略层面上实施教育技术,追求“效果、效率和效益”,即教育绩效,这是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所要求的。战略优先,战术配合,战略战术互动,促进教育整体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应成为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教育技术高起点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的基本思路。用教育技术引领教育改革,在宏观层面上应重视需要的评估和系统规划,确保“做对的事情”;在中观层面上要推广教学系统设计,在微观层面上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运用,确保“把事情做对”。目前我国教育技术界电教人员或计算机科学人员的工作仅是教育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技术也是各级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共同事业。  相似文献   

12.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实践者而言,如何通过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合作研究促进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发展与中小学教育实践变革成为双方共同的内在需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中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的基本立场、基本前提和具体展开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引进教育评价概念以来,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经常混同使用。通过对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概念的国外溯源与国内演进过程的分析,辨析其内涵发展变化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以指导在工作实践中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发展历史、特殊的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使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有其共同性的同时,也有其特殊性.本文试图揭示这种特殊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走向教育技术的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哲学思维的观照与反思,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以个人的教育技术哲学、公众的教育技术哲学与专业的教育技术哲学为基本框架,以教育技术的本体论研究、价值论研究与实践论研究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暗含着诸多的前提,是一个有阈限的命题。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仅仅限于理论有启迪实践者、拓展实践者认识的可能。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意义取决于理论本身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两方面的因素,对这一命题简单、肤浅的理解和套用必然使教育实践遭致伤害。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传播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性学习实践与理论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教育传播理论予以回应。与授受式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交互性、情境性、实践性特征,在教育传播中各基本要素地位、要素相互作用方式、教育传播过程、周围环境的制约等方面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体现,从而形成全新的教育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阻隔是一个老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认识引起的阻隔;由教育理论叙述方式、思维方式引起的阻隔;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处场域引起的阻隔。  相似文献   

19.
当下学前教育实习较为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传统的教育实习在实习角色、实习内容、实习指导和实习成效等方面均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实习提供了新的转向思路。构建具身化的实习环境,促进实习角色定位转向;增加情境性实习任务,避免无目的做事;引导共同体学习,显现实习的多元互动性;关注行动性实习活动,以行动促进教育智慧与能力的获得。  相似文献   

20.
教育理论与实践本应是互动的,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脱节现象。其原因不仅是理论研究远离生活世界,更主要的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体———学者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学者与教师应各自看到自己的局限,加强对话与交流,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