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3,(2):97-105
本文对产生于宋元时期的三种宝卷进行了分析 ,指出宝卷继承了唐代佛教俗讲讲经说法的传统 ,在宋元时期佛教信徒举行的法会道场中形成 ,其内容仍为演释佛经和说唱因缘两大类。宝卷是一种新的佛教说唱形式 ;受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 ,为满足信众的信仰需求而出现了弘扬西方净土、劝人“持斋念佛” ;其演唱形态受佛教忏法的影响 ,注重道场威仪 ,整个演唱过程仪式化 ,文辞格式化 ,结构形式严整 ;演唱的曲调 ,除了传统的佛教歌赞外 ,受宋元词曲的影响出现了长短句的歌赞 ,也唱散曲。  相似文献   

2.
“宝卷”是从唐之“俗讲”宋之“说经”演变发展而成.说唱宝卷包括:唱“头子”;唱“曲词”;说“散白”;念“偈言”;念“佛号”。《五戒禅师宝卷》是由“说经”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改写而成。  相似文献   

3.
宝卷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民间文艺的讲唱底本,源于唐朝佛教俗讲。湘西保靖县宝卷是中国民间文献中尚未充分发掘、整理的一宗文化遗产,方言俗语词丰富。以"目前在保靖方言中流行于口语中的词"为标准,对保靖宝卷所录方言中的19组俗语词进行语音、词义解析。  相似文献   

4.
宝卷是一种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明清时期,统治者镇压民间教派,西北偏远地区成为民间教派宣卷活动的主要区域。由于地缘接近的关系,陕北说书的演唱形态、信仰仪式以及传统书目与山西介休宝卷十分相似,明显受到宝卷的影响,并与山西境内流传的三弦书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应该说变文是吸取了我国说唱文学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主要是市民和市民的‘说话’影响了俗讲”~①,凡此云云,其核心观点为:说话伎艺是在中国本土俳优诵说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成长起来的,而唐代佛教俗讲、转变所呈现出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6.
宝卷是我国民间宣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采用说唱相结合的通俗文学体裁宣传宗教教义法规,由于其通俗浅易且为百姓喜闻乐见,民间宗教的信徒视宝卷为珍宝,奉为神圣。在山西河东地区的永济道情班社中尚存有《杨氏宝卷》、《白马卷》等宝卷。对《杨氏宝卷》的唱腔、乐器、伴奏及班社进行初步研究,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河东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1):55-59
王吉孝先生《宝卷》一书共9册,每册收录9个宝卷卷本,全书共收录81部甘肃武威古浪宝卷,是目前为止收录河西宝卷数量最多的宝卷。本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河西宝卷的种类,撰写了详细的内容提要,保存了河西宝卷的曲调曲牌,为河西宝卷说唱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材料,为河西走廊其他民间说唱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白罗衫故事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民间流传甚广,自唐至今,其故事发展呈现出多种文体形态。尤其在明清时期,民间说唱文学中的白罗衫故事广为流传,现存说唱文本以宝卷和鼓词为主。宝卷和鼓词中白罗衫故事的内容和形式较前代小说和戏曲而言,都有很大的变化,宝卷中佛教因果观念的增强,"白罗衫"的符号化,鼓词中的"清官"意识,以及两者兼备的劝善功能,都使得民间说唱文学中的白罗衫故事取得了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湘西保靖宝卷是中国民间文献中尚未充分发掘、整理的一宗讲唱底本遗产,主要由当地“道士先生”使用和收藏,目前仍普遍存在于该地区祭祀及渡亡仪式中,共计100余册,约30万字,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及民间教派经卷等。保靖宝卷除少量刊刻本外,大多为手抄本,运用文献整理法对这些抄本进行整理,发现保靖县宝卷具有类别众多、命名复杂、形制多样、流通封闭等特点。对保靖县宝卷进行整理研究可弥补宝卷研究的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0.
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后期,宝卷已随着民间宗教传入甘肃地区。编刊于张掖地区的《敕封平天仙姑宣卷》说明清康熙末年河西地区存在宣卷和宝卷,它们的传播方式和演唱形式与内地的宣卷和宝卷相同。河西宝卷的来源,和敦煌变文并无直接关系,在演唱形式和仪式特征上,更近于唐代俗讲,而它们之间也只是源渊关系。河西宝卷和中国宝卷发展的一般过程一样,有一个从宗教宝卷向民间宝卷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河西宝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江苏靖江农村流行的做会讲经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活动,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生活的调节剂。宝卷中时常可见对果报理论、止恶扬善观念的宣扬,这对当地农村的伦理道德、日常行为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俨然成为民间的道德教科书。靖江宝卷中蕴含着重要的思想、伦理、审美和知识价值,充分利用这些精神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来促进当下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具有较高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敦煌学支流的河西宝卷,是河西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但这些说唱材料──宝卷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从别的文艺形式移植、或从传统故事改编的,很少有人民群众自己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偶尔发现  相似文献   

13.
俗讲新考     
俗讲是唐、五代时期在三长月举行的劝俗人施财输物的佛教法会。俗讲包括讲经和受斋戒,俗讲仪式与之相对应。佛经、讲经文、变文、因缘文和受八关斋戒文等都可以是俗讲的话本,但它们并非只是俗讲的话本。目前学术界对俗讲的界定有泛化之嫌,对俗讲话本的认识则有窄化之失。  相似文献   

14.
佛教音乐是赞颂佛陀、宣唱佛理的重要载体,曹植首创中国式佛教歌曲“鱼山梵呗”。隋、唐时期以法曲为代表的佛乐进入了鼎盛阶段,而唐代以来的俗讲、变文则对我国近代曲艺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佛曲创作、传播中的问题不少,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宝卷是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说唱底本。湘西宝卷是全国为数不多,至今仍存活着的不可或缺的民间文献宝库之一。经田野调查发现,湘西宝卷讲唱内容以佛道儒孝亲故事为主,讲唱人以弘扬孝道为己任,讲唱形态是当地民俗民风与传统孝道的有机结合。宝卷不但在历史上,而且迄今仍对湘西地区孝道文化的弘扬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孝道文化缺失及沦丧之时、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宝卷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弘扬,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寺庙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在民众生活中扮演了“中心地”角色。从宝卷的孕育、传播来看,寺庙是宝卷存在的文化背景与焦点;从宝卷的文本来看,寺庙在宝卷中是“常备”景观,有助于宣传民间信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寺庙与宝卷的相互依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寺庙为宝卷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话语空间,宝卷的宣讲活动分布于寺庙文化圈或其辐射区域;寺庙是宝卷中重要的叙事空间,假实证幻,强化教化功能;虚构的天庭是寺庙的延伸,而且贯通宝卷双重结构,而宝卷的双重结构是唐及宋元说唱文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  相似文献   

18.
杭州特产     
《海外英语》2013,(9):36-38
杭剧 杭剧是杭州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宣卷(宣讲宝卷的简称),始于元明时,流行于江浙地区。宣唱的曲调称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劝人为善。由于曲调、词句通俗.易被群众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杭州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说唱形式,广为流行。杭剧初期无女演员,1926年后,开始效仿其他剧种,吸收女性参加,实行男女合演,逐渐成名的女演员有杨文英、吴菊英、徐美英和绿牡丹,被誉为“三英一牡丹”。  相似文献   

19.
互文本性是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语言现象。本文以敦煌词文《百鸟名》、说唱词话《全相莺哥行孝义传》与《鹦哥宝卷》为例 ,探讨了中国说唱文学作品中的交叉与层叠式的互文本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宝卷与变文的继承关系,前贤们已经沦定:郑振锋先生说:"宝卷确为变文的长房子孙,一直承袭其遗产以至于今的."李世喻先生说:"宝卷是一种独立的民间作品,是变文、说经的子孙,不是他们的别称."苏莹辉先生说:"我国的民间文学,如宝卷、弹词、鼓子词等,实皆导源于唐代俗讲、变文"变文的韵式,至今还为宝卷、弹词、鼓子词所保存."近来,段平先生说:"河西宝卷来自敦煌变文,它就是活着的敦煌文学."唐代的变文已经湮没不传,今天已无法见到它的全貌,仅能见到敦煌藏经洞出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