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崭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体验世界”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为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让课堂充盈文化精神,显示文化物质,发挥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语文课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非生活化”倾向,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也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是磁力、张力与活力的和谐,是生命律动、交融与成长的展台。语文课程基础工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是核心课程,并在各科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理想的语文课堂是“阳光地带”,是“动感地带”,更是“情感地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沉睡”下去,而应努力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是身体和生命的课堂。朱小曼说,语文“作为一种智慧的知识,它必然是渗透了人的生命,与此相应,由这种知识所创造的财富就不只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它同时也包含了本体的人的生命的丰满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如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所说的“应当向人类(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那怎样根据文本从身体向生命发掘呢?  相似文献   

5.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高密度、高容量、高节奏”的“三高”趋势颇为流行。语文课堂教学“快”与“慢”的辩证关系需理性认识。放慢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有其必然的原因,需要足够教学智慧和教学方法去应对。  相似文献   

6.
谢卫平 《成才之路》2010,(14):15-15
生态和谐是一个已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我将这一理念借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提倡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儿童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唯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能为儿童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通过营造和谐生态的语文课堂,促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  相似文献   

8.
本文批判了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知识本位取向,认为这种取向使学生沉沦于知识世界而迷失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造成了学生人格的缺失,情感的匮乏,创造力的泯灭。括初了生命化回归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取向,并提出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等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化回归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国洪 《现代语文》2009,(3):104-105
课堂,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上、想象力的发挥上,在创新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曾有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等。这些对“课堂”的精辟概述,无不启示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真正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魅力。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和效果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总结出一个字:“活”。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活起来。  相似文献   

10.
面对现实和时代的潮流,我们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创新教学研究”的设想,想以此作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创新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是:  相似文献   

11.
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整体性、适应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自主感悟、积累、运用,体会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的巧妙点化,既点化文本教学知识,也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学生与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的质量.生态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张敖忠 《现代语文》2011,(10):27-28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学生的精神自由。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课堂,它所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本真、释放,关注的是他们内在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和文化涵养的深浅。因此,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语文老师应将语文学习契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教师就必须更新语文教育的理念 ,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给学生提供思维和想像的空间 ,激励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们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 ,立足发展。变“教师尊严”为尊重学生的个性 ,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 ;变教师“包办”为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变单向的、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浙江省…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崭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体验世界"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为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让课堂充盈文化精神,显示文化物质,发挥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精神气质,语文课堂呼唤生命对话。教学中,要通过心灵对话,提升生命的质量;通过真情对话,喷薄生命的活力;通过灵动对话,厚重生命的色彩。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生命对话,语文课堂才能充盈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生命化德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和基础,以激励生命为手段和方法,以成就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从生命化德育的理论角度,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措施,探讨了生命化德育的内涵与本质,构建了生命化德育的实践路径,即倡导“真心、真行、真信”的“三真”教学精神,把握“同城、同龄、同群”的“三同”案例教学教材编著,产出“专题汇报、专辑作品、专栏文章”的“三专”教学成果。通过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让高校学生德育发挥“育人无形、润物无声”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所谓“悲剧精神”,就是对苦难的抗争与对生命的超越精神。语文教育中的“悲剧精神”是指一切具有进取、豁达、执著、坚韧及抗争的精神。运用有限的语文课堂进行悲剧教学,称之为悲剧美教学。在这个乐感文化充斥的时代,运用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悲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如何把握悲剧作品的特点、挖掘悲剧作品的内涵和根据悲剧作品体裁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悲剧精神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号,它由作者赋予生命,使语文学习更加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生命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用生态理念烛照语文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本应是一门最具人性化的学科,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可是,事与愿违,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脱离人的真实生活,脱离人丰富多样的精神体验,脱离人的生命本身,使学生失去了在自然常态下的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一切围着应试转,有了太多的功利性。这种缺乏人的真实、自由精神的糟糕的教育生态环境,导致许多学生到高中毕业时,还不知如何“语”,如何“文”。因此,反思和建构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要,对于语文教学及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则需要教师通过“搭设舞台”、创设情境、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些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导向,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