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顾拜旦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顾拜旦与业余主义》是本期介绍的两篇译文,它们分别由法国顾拜旦委员会副主任纳瓦赛勒(Gelffroy de Navacele)和秘书长罗丹富赛尔(Jean Rodenfuser)所著。文章介绍了顾拜旦发起成立国际奥委会的经过和他在建会时所确定的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为《奥林匹克宪章》所遵循。关于“业余主义”,从1894年第1部《宪章》就坚持职业运动员不得参加奥运会,但自1972年以来,这一规定开始松动,以致后来在《宪章》中取消了这一规定。究竟顾拜旦对“业余主义”是什么态度,作者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1.奥林匹克运动“职业化”的趋势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直存在着业余与职业运动员之争。顾拜旦在1894年巴黎国际会议上制订了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以业余主义的定义作了说明:“凡以竞技运动为职业及曾经或现在靠运动获得金钱者不得参加奥运会,为此,奥林匹克运动会永远不设金钱  相似文献   

3.
首届现代奥运会在1896年的希腊雅典举行,那时网球就是第一届奥运会所举行的8大比赛项目之一,也是惟一的球类比赛项目。这次比赛只有男选手参赛,项目有单打和双打。 1900年,第2届现代奥运会在法国巴黎举行,这次网球比赛设男单、男双、女单、女双和混合双打5个项目。从第9届奥运会开始,由于国际网联与国际奥委会在职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的理解上发生分歧,奥运会取消了网球这一比赛项目。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有关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世界一些体育组织先后批准同意职业运动员可以参加世界大赛,1987年国际奥委会第91届会议,批准职业运动员可以参加奥运会。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竞技体育也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强烈挑战。以奥运会为主要内容的竞技体育,它已日益摆脱依附于其它职业的地位而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兴的、特殊的职业。奥运会的内容是竞技体育,它的组织形式是竞赛,因此就不可能永远保持其纯业余的立场。奥运会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势必导致竞技体育向职  相似文献   

5.
1.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1)国际奥委会指导思想的变革通常而言,组织变革的内容受组织指导思想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后者对前者起宏观指导作用。此阶段国际奥委会奉行的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革,但业余主义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顾拜旦呼吁对业余运动员做出“更加明智、更加  相似文献   

6.
美国在准备今年夏季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时,采用了新的业余原则和先进的训练设备,否定了先前的业余原则和陈旧的训练设备。已故的国际奥委会主席A·布伦戴奇(美国人,国际奥委会第五任主席——译著注),坚决主张对业余运动员要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规定。但是,每一个不同的国家对业余原则都有一个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标准。美国是试图实施布伦戴奇的主张的,而结果呢?美国运动员大都  相似文献   

7.
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到1924年第8届奥运会,网球一直是正式比赛项目。由于国际网联同国际奥委会对网球运动员业余身份的定义产生了分歧,奥运会取消了网球项目,从第9届到第22届奥运会的60年间,网球比赛从奥运会上消失。到了1981年,国际奥委会在巴登年会上批准网球列为1988年第24届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87年,在伊斯坦布尔又通过了职业运动员可以参加奥运会网球比赛的决议,而在此之前的第23届奥运会上,网球作为表演项目,重新回归奥运赛场。本期我们先给大家讲讲1984年和1988年奥运会上,中国网球运动员参赛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到1924年第8届奥运会,网球一直是正式比赛项目。由于国际网联同国际奥委会对网球运动员业余身份的定义产生了分歧,奥运会取消了网球项目。1981年,国际奥委会在巴登年会上批准,网球列为1988年第24届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与奥运阔别了60年的网球运动,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16,(1):54-62
立足于"回到历史事实"的现象学方法论的指导,从本体论层面对顾拜旦曾提倡的"业余主义"进行器物层面的意义阐释;从认识论层面对奥运会"业余"原则面临的"现代性"困境事实进行历史空间维度的探源。顾拜旦"业余主义"理念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的促发、古希腊竞戏中业余精神的启示、中世纪"骑士精神"的灵感和英国"强身基督教"的理念助力等历史因素;奥林匹克运动"业余"原则的历史变迁与对历史进程中体育运动的属人目的和其行为方式的辩证把握有关;罗兰·巴特业余主义的意义能指启示我们:"业余主义"理念具有形而上的理想意境,业余主义价值遮蔽是体育运动世俗化发展过程中运动手段的利用问题。奥运会职业化过程中运动员的职业精神与业余主义观念是契合的。  相似文献   

10.
职业化问题是奥运史上一个突出的难题,国际奥委会一直坚持纯业余的立场。但是难于解决纯业余的比赛水平不高和业余运动员资格问题。而放弃这一立场,则将导致职业化。 奥委会在职业和业余问题上的混乱,是对体育运动认识混乱的反映,奥委会业余性立场和其竞赛形式相矛盾,这种矛盾的立场使得奥运会纯业余性早已名存实亡。 这一问题的解决应本着有利于体育运动发展的原则,业余性立场与竞赛的精神相冲突,同时迫使体育运动依附于社会其它职业,因此不利于奥运会的发展,应该放弃这一立场。 社会的发展使体育运动日益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奥委会的立场是出于历史的偏见。因此,奥运会职业化不但应该而且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贾春天 《新体育》2009,(2):66-68
代表业余拳击最高水平的是奥运会,而衡量职业拳手成功的标杆则是“金腰带”及商业价值等等。听着有些复杂,但做起来再直白不过,对运动员来说,“业余”和“职业”无非是“鱼”和“熊掌”,兼得最好,实在不行,捞一个也够本儿。  相似文献   

12.
职业体育与现代奥运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早期的奥林匹克原则中,非职业化原则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从现代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关于非职业化原则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对这一原则的态度和立场逐步有所转变。因此,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分析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各类国际体育组织对职业体育的态度和立场,对于我们掌握国际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对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随后风靡世界。由于足球运动的发展,国际比赛也随之出现。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举行时,足球就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丹麦以9∶0大胜希腊,成为奥运会第一个足球冠军。因为奥运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到了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足球比赛已无法持续。早在1885年,英国就创办了职业足球俱乐部参加的国家冠军赛。后来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捷克等国也取得了合法地位,使这些国家的优秀运动员全部集中到职业俱乐部去了。可是,奥运会比赛只许业余运动员参加。因此,这些国家选派的足球队并不是自己国家的最强阵容,无法反映出这些国家的真正水平。因此,1928年的奥运会,西班牙、匈牙利、奥地利、捷克等国拒绝参赛。有些国家把职业球员当作业余球员报名参赛。这样便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这种比赛决出的冠军名不副实。因此,创办一个新的世界足球比赛的愿望日益强烈。这种比赛取消了“职业”和“业余”的限制,各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世界各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从业余训练抓起,从娃娃抓起。因此,业余训练的主要任务,就是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据查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98%都是业余体校输送的,由此可见,业余训练在奥运争光计划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抓好业余训练,就是贯彻落实好国家奥运战略,  相似文献   

15.
现代拳击运动可分为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两种,它们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为避免人们对业余拳击与职业拳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将对其异同点进行阐释,以期为广大拳击爱好者提供参考. 1业余拳击与职业拳击的基本概念 业余拳击是以增进拳击爱好者和运动员的健康,培养其顽强拼搏、机智勇敢和英勇善战的优良品质为目的,适应广大拳击爱好者健身和竞技的需要,以提高拳击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为宗旨,代表着拳击运动健康向上的发展方向,是世人所共同希望和倡导的勇敢顽强、努力拼搏的竞技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早期的奥林匹克原则中。非职业化原则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从现代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关于非职业化原则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进入7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对这一原则的态度和立场逐步有所转变。因此,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分析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各类国际体育组织对职业体育的态度和立场,对于我们掌握国际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对策十分必要。 早期职业体育的发展 早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之前,职业体育在欧美国家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根据历史学家的看法,关于“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的概念,最早见诸于  相似文献   

17.
奥运会誓词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不仅首次升起了国际奥委会会旗,而且第一次进行了运动员宣誓。这个仪式是顾拜旦1913年提出的。他鉴于前两届出现了某些运动员为获取金牌而不惜弄虚做假的现象,建议进行在古奥运会就已施行的运动员宣誓,这项建议被国际奥委会采纳。原拟列入1916年第六届奥运会开幕式中,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事件”充分激活了运动员参与社会平权活动的意识,运动员期望在奥运会赛事期间进行自由表达的话语诉求也愈发强烈,由此引发诸多争议。这对奥林匹克运动所秉持的政治中立价值、运动员所拥有的多重角色属性,以及国际奥委会所坚守的体育自治原则等带来多重影响。在现象学视野下,尝试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国际奥委会处理现代奥运会赛场中运动员话语权争议事件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剖析,认为:造成运动员话语权争议频发的重要原因有国际奥委会在追求绝对主体性过程中的行为异化,运动员主体性意识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增强,以及二者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结构下的共振失效。提出现代奥运会赛场中运动员话语权争议的解决之道:消解“唯我”,以“去中心”为基点弱化国际奥委会的主体性思维;面向“他者”,以“增加约束力”为原则强化运动员的核心地位;构建“共体”,以“提升透明度”为保障突破国际奥委会与运动员间的对立困境。  相似文献   

19.
《辽宁体育科技》2011,(2):15-15
以国际奥委会为首的国际反兴奋剂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1.1961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正式成立,1964年颁布第一个《医务条例》。2.1968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正式宣布了禁用药物清单,并在第19届夏季奥运会上正式施行兴奋剂检查工作,一名现代五项运动员因酒精超标成为奥运会检查史上第一位阳性运动员。  相似文献   

20.
68、奥运史上最大冤案是什么?奥运史上最大冤案是"索普事件",它是因"职业"选手问题引起的一宗冤案。索普是美国种族歧视的牺牲者。第5届奥运会上,美国天才的田径运动员谷姆·索普在五项全能赛、十项全能赛两个难度最大的比赛项目中成绩卓著,可是奥运会冠军史册中却没有索普的名字,原因是美国种族主义者诬陷索普是"职业"选手。1913年5月26日国际奥委会根据美国田联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