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代中国美学与"西马"美学在理论指向上也有某种一致性。但是,不能因为有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就混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更不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这种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生成、创新发展和向前推进的根本之源。解读人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生成的逻辑内核;结合人类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基础;思考把握人类实践中的和谐状态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推进的现实要求。论证"人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渊源,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对我们更好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不能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等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批判继承、丰富发展的科学路径和必然选择,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和新局面的基本诉求与迫切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创新体系能够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现实需要。我党9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史,综合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文化底蕴;推陈出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价值选择,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功能定位;返本开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坚持"四个分清"是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通过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和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等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几种诘难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诘难。"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是当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诘难的几种主要观点。对几种观点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合法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克服合法性危机并获得合法性存在的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逐步解决"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对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整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是马克思主义富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新时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重新探讨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计划经济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由理论走向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未来发展方向"这一系列重大课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从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内生逻辑出发,考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关系,不难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时空张力:其时间张力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同一历史轨迹,两者相伴相随、相互促进;其空间张力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二者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内容进行整合,围绕大学生所关心的但又经常感到困惑的"人之是""、人之思"、"人之识"、"人之群"、"人之问"、"人之愿"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理论教学,做到人文关怀与理性解惑的统一,不仅可以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有利于大学生完整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分析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广大群众接受才能成为"物质力量"的大众化思想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具有理论先进性和真理性双重价值。放弃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重要的理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深刻理解和重新解读,构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权力观的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人学转换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渊源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本文立足于文本,阐述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并结合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理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发展成熟的线索,并探析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当代社会主义的主题与要旨。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指导中国法学理论建设和法治实践的过程中,也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使之在东方国度结出了累累硕果,其理论成果构成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和主渠道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处理好五对关系:"创造理论、发展理论"和"坚持理论、传播理论"的关系,"学术性与大众化"的关系,"目的和效果"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资源和行政性资源"的关系,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各个阶段的主题均是面对中国国情更好地进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发展阶段。在萌芽阶段,中国革命者就认识到了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通过"理论"化和"实际"化的方式进行具体内容的思考和转化;革命胜利阶段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有了实践的依托,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本形成;邓小平理论不断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来规划中国社会发展,并在探索世界发展格局的前提下,做出了时代性的中国发展前景规划;"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并不是孤立的,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探讨了两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必然结果,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如何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对两大理论成果的学习和教育。根据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我们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提出了"发展教学法"。即以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眼光对课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欧风美雨"、"西学东渐"而进入中国本土的。民族救亡与社会变革的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历史境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是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到次生态马克思主义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构建及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