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世界优秀艺术体操选手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他们中多数人在比赛中可以达到100%的成功率,而我国选手在重大国际比赛中的成功率仅为70%-80%之间。艺术体操专项训练负荷特征对其比赛稳定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成套量、成套总成功率、首套成功率与比赛成功率具有相当的关系,其中最密切的是首套成功率与比赛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的心理控制力决定比赛的成败。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中神经过度紧张,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自信心不足,从而影响了比赛成绩。本人对部分艺术体操运动员进行了赛前心理训练,并对训练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在我国的艺术体操心理训练工作中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随着世界艺术体操运动日益发展,个人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身体动作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在艺术体操训练中把波浪练习的价值与作用看成是极其重要的,认为波浪练习是艺术体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增加动作的幅度、难度和发展难新动作,还能表现出每个运动员的独特风格。从历届国内外艺术体操比赛  相似文献   

4.
自信心是艺术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最佳成绩的重要保证。而自信心的建立又要靠平时训练中的艰苦磨练。因此,在艺术体操训练中要经常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使其在比赛中能稳定发挥技能,正常的发挥水平。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与比赛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3方面论述了艺术体操运动员比赛中心障碍产生的原因,据此,介绍了放松训练,表象训练和自信心训练等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研究目的在竞技运动水平愈来愈高、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艺术体操运动员不仅要有较强的技能水平,而且要有相当充足的体能作保障。在运动训练中除了要求运动员学会比赛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运动员承受大运动训练负荷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发挥最佳竞技能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本研究将根据中国艺术体操技能水平和身体机能的现状,首次提出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为最终实现我国艺术体操在2008年奥运会上夺奖牌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身体机能相关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奥运赛场上,汇聚了世界顶级的艺术体操精英,使我们领悟到细节的成功孕育着成功的必然.通过对国内外国际裁判的调查和访谈,世界强队的长盛不衰都有着相同的经验:在竞赛中追求场上成套动作的完美诠释;在训练上重视专项基础阶段中动作细节的训练,认真落实训练大纲,重视对国际评分规则的研究和国际裁判员的培养,这些都是世界艺术体操强队成功的关键.根据多年来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跟踪调研,比较世界艺术体操强队,我国必须加大后备选手的储备量、认真负责地抓好后备选手的基础训练、推进国际裁判的重点培养,才能促进中国艺术体操队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8.
当今,美学的研究已进入体育领域,对体育美学的内容及具体形态的探讨必定会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近年来,艺术体操在我国发展很快。不但每年举行全国性比赛,而且还参加每两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锦标赛,团体成绩已进入前四名。四大洲比赛中已获得冠军。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世界艺术体操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在选材、训练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在编排上也要有所突破。艺术体操是以艺术和优美为其特征的运动项目。它的比赛分团体和个人项目两种。由于团体项目要由六名运动员同时完成艺术体操的各种技术内容,因而队形的设计就成了一套操的有机组成部分。队形设计得优美、新颖独特、分布合理,对表现身体动作的造型美,烘托整套动作的气氛,充分发挥艺术体操特有的艺术魁力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们团结奋进,顽强拚搏,最后以金牌总数第三名(28枚)的优异成绩,回报了祖国人民,这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无不令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欢欣鼓舞。但在本次奥运会艺术体操比赛中,我国只派了周小菁参加了个人项目的比赛,成绩也未进前列,这令我们十分惭愧。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国的艺术体操运动要想进入世界前列,笔认为必须积极开拓中国的艺术体操运动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新规则对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结构的影响,比较分析我国运动员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对策,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2009艺术体操新规则的变化,以2008奥运会、2009世锦赛和全运会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中外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成绩结构特征。研究认为:新规则重视运动员动作难度的发展,强调身体难度与器械难度的均衡发展;世界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难度发展程度还不高,器械难度与身体难度发展存在明显不均衡性;我国运动员的整体水平不高,在提升整体训练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动作难度是今后训练的核心问题;我国集体项目后备人才的难度发展和艺术表现已成为保持优势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比较历届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现状,探析提高基础训练水平的对策。结果表明,提高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水平.必须注重身体基本姿态、基本技术的规格和质量;提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强器械基本技术训练:尽快制定艺术体操的基础训练大纲。  相似文献   

12.
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对1992年苏联解体之前公布的训练大纲和1999年乌克兰的综合训练大纲有关基础训练理论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理论的研究现状,对界定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有关概念作了较深入的探寻。  相似文献   

13.
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效益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间作为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活动中的一种必然的成本投入,其产出的效益就是贡献层次及其保持的年限。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效益的评定可以从层次效益和持续效益2个方面进行,并以世界体坛最优秀的35名男子竞技体操世界冠军和33名女子竞技体操世界冠军以及我国88名技巧世界冠军的时间效益为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程菲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优秀体操运动员,她在武汉体育学院从事过两年多的初中级体操训练。实践证明,重视思想教育,关心队员学习与生活,扎实抓好全面的、基础的训练内容是培养优秀体操运动员的成功之路。程菲少儿时期的训练特点可为少儿体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汪敏  杨雯  朱振楠 《体育学刊》2011,18(3):105-109
分析了2009~2012年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预测当今国际艺术体操发展的新趋势,结果表明:规则的不断调整引导着艺术体操向着"技术化、艺术化、完美化、人文化、前沿化"的方向发展,难、美、准、新、险将成为艺术体操发展的主流,引领独具典雅气质的艺术体操项目在竞技大舞台上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6.
浅谈凌洁平衡木分腿后手翻的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腿后手翻是体操世界冠军凌洁平衡木成套动作中的一个重要动作。通过总结该动作的训练经验得出 :平衡木分腿后手翻的技术要点是“蹬”和“撑” ;坚持运用有针对性的保护帮助手法可有效地建立正确动力定型 ;在训练过程中要掌握火候 ,由地面过渡到低木、再上高木循序渐进 ,惟此才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比赛日益增多,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如训练周期观念更新,更加重视专项训练,训练负荷以强度为主,高度注重恢复训练等。  相似文献   

18.
徐凤萍 《体育科研》2010,31(5):76-78
运用艺术体操圈器械对不同训练程度者及不同级别的运动员进行测试,发现有训练者与无训练者之间的抛接控制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于抛接控制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训练水平越高,准确性越高;本体感觉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其既受后天运动训练的影响作用,也受到个人先天因素的作用制约;艺术体操运动员上肢本体感觉能力的强弱,可以作为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选材与能力评定的参考指标。为今后选拔和训练艺术体操运动员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个人年龄特征为出发点,系统地分析了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初训年龄、出成绩年龄、退役年龄、训练周期以及运动寿命五个部分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基本特征进行了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比较。找出共性和差异。最后,作者提出,早期专门化训练、多年、多周期严格系统的控制训练、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年龄年轻化等是优秀体操运动员的本质特征,也是今后我国竞技体操训练工作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对小学课余体操训练活动开展相对较好的广州地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小学课余体操训练的基本规律,为体操后备人才合理开发和体操的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对策。研究认为:影响小学体操课余训练的因素主要有课余训练体制,学校环境,学生态度,赛制,项目特点,家庭影响等因素;采取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发挥社会力量,取得家长支持,调整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关系等措施有利于小学体操业余训练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