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官方数据,呈现近年发达国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职业多元化发展,尤其是非学术性就业的整体特点和学科差异,分析国外促进博士毕业生职业多元化的教育支持策略。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博士生教育需培养各行业的高端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面对非学术性就业增长趋势,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要持有更具平衡性的观念,继续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丰富学位类别,整合性地考虑学术目标和国家战略、教育和职业、高校和外界的关系,促进博士毕业生职业多元性发展,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
传统上,研究型博士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的博士生教育大国中,博士到学术界之外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工程科学领域尤为明显。博士就业的多元化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博士研究生教育与传统上学术职业之间的联系正在逐渐解耦。虽然中国的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晚,但研究型博士的授予规模在2012年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规模的急剧扩张之后,到高校、科研院所之外就业的博士比例也逐渐增高。这些趋势对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世界各国也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如稳定博士规模、培养可迁移的技能、跟踪博士就业状况,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张且毕业博士向非学术领域快速溢出的背景下,博士生教育面临学术培养范式与职业路径不匹配的问题,有必要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强化相关的职业发展支持,以促使其在更广泛的社会生产领域发挥知识领导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起的以促进生物医学博士职业发展多元化为主旨的博士生教育实践——科研训练经历拓展计划,其特点在于将博士培养与职业支持手段相融合.本文通过分析该案例的实施路径与特征,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产教研相贯通的博士培养方式、博士生培养实验等方面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博士研究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我国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数量是否充足以及哪些群体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学术职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6344份脱产学术型博士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三成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在院校层面,“双一流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学科层面,医学、经济学和工学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个体层面,女博士、普通招考和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相似文献   

5.
利用已毕业博士的调查数据,探究个人特征和博士生教育经历对博士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学术职业期望、论文发表更多、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充足导师指导的博士更有可能选择学术职业;男性、父亲单位类型为民营、三资、私营企业、东部生源、有学术参与和非学术参与经历、论文发表更多、得到充足学校支持的博士毕业后会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此外,影响学术和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中博士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博士职业发展客观表现和主观匹配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博士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教育主管部门缩减博士招生名额等情势下,台湾各大学的博士生培养亟待转型发展。台北科技大学在“技术导向”博士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显现出与“学术导向”博士培养不同的特征:兼具学术研究能力、实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目标,依托产学合作、注重学生实践经验与管理素质的培养方式,严格并具有应用导向的培养标准,学术与技术双重体现的毕业论文答辩等。这不仅在台湾技职教育中开创了博士培养转型的先河,也对大陆职业教育体系内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背景下需要博士教育的创新.近年来,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实施了一系列博士生培养项目,这些项目通过严格的机构选拔、灵活多样的资助形式、多途径监督培养质量等方式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并由此引导社会科学博士教育的变革方向:强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明确社会科学博士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鼓励跨机构合作增加博士生学习经历、关注博士生学习需求与长期职业发展.ESRC博士生培养项目的实施及其体现出的社会科学博士教育变革趋势对我国社会科学博士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探究了博士毕业生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333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发现,经济压力、导师指导及就业环境是形塑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的重要因素。经济压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而是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产生间接作用;导师指导和就业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还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对其非学术职业选择产生间接作用。男性博士毕业生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压力,且这种经济压力对其物质偏好的形塑作用显著高于女性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及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在30岁以下博士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就业环境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鼓励博士生树立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观、为他们提供结构化的职业认知渠道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等措施,帮助博士生理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等相关网站公开信息,对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学科60位博士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学习期间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学术发展力大幅提升,产出了一批拥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同类型高校、学科博士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472名理工科在校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和10名博士生的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去学前后学术职业志趣不变占比为64.8%,回归科研意愿比例(9.1%)大于逃离科研比例(7.6%);以学术职业志趣不变为参照组,父母教育程度、课题组规模和科研训练环境3个因素显著预测回归科研的发生率,攻博方式、科研角色认同和课题组规模3个因素显著预测逃离科研的发生率。高校可以从优化博士生招考方式、加强入学前学术志趣筛查、理性看待课题组规模、改善科研训练环境、增进科研角色认同五个方面入手,提升理工科博士生的学术职业志趣,吸引优秀博士生以学术为志业。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系统研究还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比较研究;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的特征。现有研究中存在缺乏对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内在构成的深入分析;缺乏对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迁历程进行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有时会因行业而异。不同的行业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言语特色。在语词选择和语句应用方面 ,在话语风格和言谈方式方面 ,在交际话题和言语习惯方面 ,各行业都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职业的社会意义,即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价值.受社会大环境和内部小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图书馆职业社会价值建设面临困局,其作为服务公益的社会文化机构,应给与予更多的关注.需从全社会尊重知识氛围的形成、科学管理能力的提高、图书馆自身建设与服务层次提升等方面,去构建科学的图书馆职业社会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教师的职业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质量问题的出现,大学教师职业的失落是重要的表现。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导致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困惑,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提升学术职业的社会声誉和创新活力是高等教育的时代课题。文章对中国大学教师的职业困境作了探讨,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提出了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择业的目的是就业,而就业是择业的结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识和分析新的就业特点,合理地给自己定位,做好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战胜自我,战胜对手,战胜环境,提高择业技巧,为成功就业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司法考试制度在当前的法制环境下所起的作用有限,在促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和中国法律职业阶层的兴起方面目前难有建树。相当多通过司法考试的人难以从事法律职业,法律职业者内部也难以形成共同体。要使司法考试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尚须进行人事、财政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7.
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完成教育使命的工作性质及其教学的实践性特征都要求他应当拥有专业自主权。应树立幼儿教师本位观,在教育话语世界里给予教师的个人话语与研究者的理性话语、决策者的权势话语以同等的地位。幼儿教师自身专业自主意识的觉醒是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心理恐惧感增大,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恐惧因素的分析探索和研究消除择业恐惧心理的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大学毕业生能够形成正确、健康的择业心态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确立现代教师专业的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前提。师范生的道德陶冶和专业精神培养是确立教师专业理念的开端;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精神;重新确立教师形象,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