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学习迁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利用联想、想象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利用典型例题以点带面,通过变式训练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重视概念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自然升华;深挖教材中的综合知识点,创设跨学科的综合题加强学科渗透,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学习迁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利用联想、想象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利用典型例题以点带面,通过变式训练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重视概念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自然升华;深挖教材中的综合知识点,创设跨学科的综合题加强学科渗透,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习迁移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之一。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延续和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重视迁移原理,研究迁移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党亮冰 《新疆教育》2012,(7):133-133,138
设计先行组织者,改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变量;重视概括能力、智力技能学习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经验向概念、规则的迁移;掌握双基知识,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重视实验教学以及实施差异教育,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发生有效的学习迁移等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学习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只有确立能力本位思想,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正迁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才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新型职业人才,为使我国早日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为了增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适应能力,必须发展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努力创造学习迁移的前提条件;着力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积极推动学习迁移的发生;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大力促进学习迁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本研究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为:职业院校学生感知的学习迁移情况整体良好,其中对学习迁移环境的感知力度最高,对学习者个性特征的感知力度最低;职业院校学生感知的学习迁移与感知的学习迁移效果具有高度相关性,不同的学习迁移感知力度对学习迁移效果的感知呈现显著性差异。文章进而提出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迁移意识理念和实践,关注学习迁移过程的质量,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对学习迁移效果的满意度,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边效益。  相似文献   

8.
周小凤 《考试周刊》2013,(61):130-131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诸多迁移现象,充分利用迁移思维进行物理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技能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有效方法。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迁移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徐桂芳 《青海教育》2008,(11):53-53
学习迁移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不会学习的迁移就容易思维定势,多走弯路,或走进死胡同。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化学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心理学家提出“迁移”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当这种影响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时,称为“积极迁移”或“正迁移”;反之,则称为“消极迁移”或“负迁移”。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避免知识负迁移的消极作用呢?  相似文献   

10.
在体育教学中,用迁移规律应注意:注意教材间的纵横联系,合理安排教材顺序;合理动用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将有助于技能的积极迁移,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了《高等数学》的学科特征;剖析了《高等数学》的学科阅读规律并指导学生科学阅读;分析了《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善于把握思维方法,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有效地复习和总结,提高归纳总结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淀的几点体会:一是关爱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要满腔热情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二是在教学中要授人以渔。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将传授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培育良好学风“三结合”,使学生能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三是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超过老师。对学术观点不同于自己的博士生,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四是因材施教。包括对学生集体和对学生个人两方面;对能独立思考,性格坦率的学生,要特别加以爱护,给以正确引导。五是努力精通专业,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六是钻研教育理论,以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及时总结教育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3.
对高等学校现有三种基本考试形式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对学生学习具有反作用力。因此,研究考试问题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实现考试形式多元化,使考试能真正促进这生掌握知识的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由于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教育教学,课堂教学的时间较少,怎样才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后去完成实习、实训任务,这是高职教学应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这样不仅保证学生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各学科的学习任务,还能够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本领。  相似文献   

15.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学习和研究数学模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从实际问题中引出新概念、新知识,并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及抽象、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感受数学建模思想,了解数学建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龙 《教育学报》2003,(10):13-17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与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尤其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形势下 ,能够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 ,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是一线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笔者在生难字、易混易错字教学中 ,尝试使用比较鉴别综合教学法 ,帮助学生在对待复杂多变的语文基础知识时学之有趣 ,记之深刻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便集中介绍一些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形成的案例 ,供广大师生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择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育中的选择表现为选择权和选择能力,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具有合理的选择权。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多样性并适当地放“权”是学生具有合理的选择权的前提,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做出合理明智的选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最恰当的认知过程来促使学生最好地使用其认知结构,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最恰当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语言,英语是一种技能,而不是理论.所以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索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一技能并自如地加以运用.就这一观点进行阐述,指出首先要通过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快乐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他们的一种实用技能.  相似文献   

20.
A sociocultural view of learning proposes that learning involves becoming enculturated into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A step along the way is learning to use the specialized language of such a community, as language is a crucial tool that regulates participation, mediates cognition and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ith its emphasis on collaborative discours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conceptual language of a discipline, which in turn affects cognition. In a problem-bas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urse, many psychological theories,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are introduced to pre-service teachers. During the course, as students learn through problem solving, they engage with new knowledge. This evolving knowledge requires new discourse structures that will allow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new ideas and that will ultimately structure students' ways of knowing. The content of group and individual artifacts is analyzed to examine how PBL influences students' language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emester in a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lass (n = 34).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these analyses and to discuss how the change affects students' language an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