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实践逻辑视域下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崇俊 《科学学研究》2011,29(7):978-983
 囿于“理论逻辑”的“学究式谬误”,实证主义科学话语体系固守“证伪主义”的科学教条,认为如果科学家信任他人,则“既置入了认识论错误,又具有道德危险”。然而,科学场域的实践逻辑表明,富有道德色彩的“情感型信任”内嵌于科学实践之中,它是科学场域内生的一种结构性资源,甚至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张由环环相扣的信任链条精心编织的“信任之网”。即使是科学认知层面的带有权宜性的怀疑,也依赖于道德层面的人际信任,科学信任既是怀疑的逻辑起点——即使彻底的科学怀疑主义者也基于一定的信任架构,也是怀疑的价值归宿点——科学怀疑的目的不是主张从道德尺度对科学家进行价值评判,而是提倡通过富有建设性的科学对话,增进科学家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有鉴于此,理应批判科学实证主义的话语霸权,从而在科学场域构筑一条从怀疑走向信任的科学通道。  相似文献   

2.
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创新教育开辟了新途径,实践表明,将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地应用于课堂能极大地提升创新教育的质量。一、利用网络激发创新灵感长期以来,创新一直被视为形容科学家、发明家的专有名词,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与创新活动无关。教师可利用网络将中小学生进行创新的成功案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创新并非高不可攀。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强大引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透彻理解科研活动本身,包括科学研究发展规律、科技竞争形式特点、科研人员行为方式、科研成果传播影响等。科技信息是大量科研活动信息的承载和记录,科技信息的智能挖掘服务可以有效支撑科研创新能力研究。文章提出"智能科学家"的理念,首先分析了科研范式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然后探讨了科技信息引领下的辅助科研创新、协助科研创新、自主科研创新三阶段构想,最终实现"智能科学家"的目标,最后介绍了"智能科学家"需要依托的若干关键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4.
影响科学家科学革命观的首要因素是科学家们的专业实践以及对其领域的认识,所以科学家是从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来认识自己贡献的革命性的:一是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合,二是科学观念与信仰的改变,三是科学思维范畴与思维方式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长期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对科学精神进行讨论,归纳出科学精神的7种具体表现: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平等包容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拼搏奉献精神。虽然说每个人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具有独立性,并且形成过程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个体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以及所想经过内化并凝结而成的。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这个培养怀疑精神、实证精神的科技馆活动方案。  相似文献   

6.
1培养有创新能力、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了现代社会经济增长主要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必须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来实现。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和研究中心的大转移,都是由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来带动的,如13世纪意大利伟大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等开创了用观测和实验来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时代,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在意大利形成了近代科学的研究中心,促进了意大利经济、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使观测和实验…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家的科普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方面讨论了科学家的科普责任:其一,考察科学发展历程,指出科普与科学家结伴而生,共生共长,是历史赋予科学家的任务;其二,分析科学活动两大内容科学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指出科学家既要坚守科学创新这一立家之本,又不能忘记科学普及这一发家之路;其三,体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情况,指出在大科学时代,投身科普事业科学家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创造已被不适当地拔高到只存在于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群体,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正由于这种文化思考,一般人都被创造神秘论所左右。这几年来,江泽民总书记几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科技宣传声势也很大,但许多人仍对自己能否具有创新能力、创造本领持怀疑态度,总认为创新思考和发明创造都是高不可攀的。可见,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就要破除公众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什么是创造?请看两种定义给人的感受。在中国的一本…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简介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主动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外机构和外籍人员不断增加。许多著名外籍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在传授科学思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双边或多边战略合作以及开展项目合作等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创新支撑、投入、产出和反馈能力4个维度构建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级数突变法对综合创新能力进行定量测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合肥和芜湖各项城市创新能力处在较高水平,而其它城市的各项创新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城市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依据研究结论,从建立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多极、形成核心城市辐射与区域城市联动发展机制、寻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科学把握创新投入、产出效应等方面给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期刊的"快速通道"与科学优先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优先权,是科学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对科学发现所予以的确认和承认,是对科学工作者的科学劳动及其成果的最高褒奖,是一种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但科学优先权并非法律上的裁决,而是一种学术界的共识。目前遵循的学术规范是以科技期刊的正式、公开发表为确认科学优先权的主要依据。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快捷性要求,许多学术期刊开设“快速通道”以加快优秀论文的发表,成为此类成果获得同行的承认和科学优先权的最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十一五”规划的施行,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高校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建设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实现大兵团作战。围绕如何建设高校优秀创新研究团队,从人事制度、学科建设、基金制度改革、学术带头人、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期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等优势建立起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高科研原创能力,为我国的科技兴国服务。  相似文献   

13.
论后学院时代的科学奖励系统——超越默顿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奖励中的默顿范式一直是科学奖励系统中作为科学家价值取向的标准.随着后学院时代的到来,科学奖励系统也应超越默顿范式而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对于默顿范式的分析和解读,立足于现实,阐述了后学院时代的科学奖励系统理论发展以及其在现实中的实践运用状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动机、价值、质量的科学论文评价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睿明 《科学学研究》2008,26(5):921-926
 科学论文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关于科学论文评价的观念、方法和体系尚存在着有待探究的问题。本文在探讨科学论文创作动机与价值、质量关系,辨析科学论文价值与质量的联系与区别基础上,提出重视创作动机评价、以价值为评价基准、以质量评价为保障的科学论文评价观念。  相似文献   

15.
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有客观状态、认识状态和表达状态3个层次。信息服务的目标是使用户更全面认识到其客观需求并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过渡和转化。为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文章将其分为科研管理决策者、资深科研人员和初级科研人员3种,根据信息需求理论,在深入解读三类用户不同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信息技术和学科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智慧型科研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创意,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它是知识经济增长阶段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且追求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战略科学家领导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红军  郭传杰  霍国庆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41-1448
 通过对战略科学家概念、评判标准和领导力的综述研究,提出了关于战略科学家领导力的十条假设,在传记分析、数据调查和假设验证的基础上,就战略科学家的领导力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并提出了战略科学家的领导力模型及其关键要素指标。  相似文献   

18.
Collaborative research has been increasingly celebrated by the science community, but the hypothesized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research output is more assumed than rigorously tested. In this paper, we identify three methodological gaps in the literature: (a) hierarchical coding based on the ISI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causes severe loss of information on local collaboration, (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research output is likely to be confounded by a common latent variable such as a scientist's ability, and (c) the lack of longitudinal analysis prevents causal inferences from being made. To address these methodological concerns, we constructed a longitudinal dataset of 65 biomedical scientists at a New Zealand university and coded collaboration variables by hand checking each of their publications in a period of 14 years. We found that at article level, both within-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an article's quality and that, at scientist-year level, only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 scientist's future research output.  相似文献   

19.
黄静  冯灏  刘治国 《科教文汇》2014,(31):101-102
科学研究作为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在科学研究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知识,在评价体系中渗透人文理念,可以强化科研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升科研水平。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科学研究的性质、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提出了在科学研究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对策并阐明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大学生业余科研、科技创新、科学考察活动、工程实际训练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