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组织梳理产业价值网的理论演化脉络、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证提出一个包含产品模块化维度、产业组织模块化维度、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的关键价值区域生成与强化的模块化三维研究框架,综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将产业价值网的形成与发展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研究产业价值网模块化分工与交易、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组织与治理、关键价值区域形成机制及战略等,为推动产业价值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柯颖 《未来与发展》2010,33(12):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模块化技术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模块化生产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态。实践证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产业发展和组织优化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政府、企业和中间性组织的合力效应,充分把握模块化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使产业和企业主动地融入到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分享利益,促进产业组织模块化的形成和发展,将是当前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模块化生产企业面临升级困境,在模块化生产网络提供市场空间的前提下,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局部占领到模块化网络的构建是企业避免模块化生产低端锁定,实现国内市场可持续性开发,进一步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重要阶段.具体而言,从局部占领到全局构建战略能够培养企业的渐进性创新、模块化创新以及结构性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国内市场开拓能力,增加产业间升级机会,并对第三方国家参与模块化生产进行相应的阻击.阐述了从局部占领到全局构建的可行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模块化作为新产业组织结构的本质,对企业生产方式及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模块化发展经历了技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和产业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在对产业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增值法测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在1999—2016年间的模块化发展水平。同时,建立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动力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各指标的综合评价数值,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得出各动力因素对高技术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技术因素对高技术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最大,经济因素次之,需求因素的作用较大,而反映产业内生动力因素的产业发展水平对产业模块化的影响较小,政府支持是影响作用最小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和产业三个维度上,对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网络视频企业信息载体、社交媒介和营销工具三种本质功能的基础上,借鉴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构建网络视频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三维融合模型,认为该过程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三个层面,并具体分析在不同层面网络视频企业可以融合的内容及方向,提出在融合背景下企业经营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探索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进一步拓展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宏微观的系统性研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基于2013—2021年相关专利合作数据,构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宏观上分析整体网络特征与创新组合模式变化趋势,微观上通过个体中心度分析掌握核心主体。结果发现: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生态系统;创新组合模式由链式化结构向模块化结构再向集群化结构演变,产学研组织创新合作模式是主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体现出巨大优势,但处于网络中心的多为企业。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链式、模块化和集群化生态性创新组合模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新近热点之一。本文将网络和演化相融合,以创新、知识创造过程为核心,构建了企业和情景变化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的分析框架。以山东省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在集群企业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轨迹。研究发现,创新网络演化可以分为初始、裂变、集聚和重组四个阶段;地理邻近、社会邻近、认知邻近三种邻近性综合作用于创新网络结网与知识流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积累性;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组织、技术与空间都会出现出新的特征,这些趋势对新区域主义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郭岚  张祥建  徐晋 《科研管理》2008,29(5):55-62
模块化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秘笈”和演进的主流趋势,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激烈的竞争,模块化过程中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本文探讨了模块化的微观结构,分析了产业集群模块化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包括兼容性风险、网络性风险、生态风险、信息风险和锁定风险,这些风险影响着模块化产品的市场结构和收益特征。因此,在产业集群模块化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控制和消除风险,降低其危害和冲击,进一步促进价值模块整合和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9.
毛加强  崔敏 《软科学》2010,24(3):19-22,31
通过量表的开发、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集群网络密度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集群网络强度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集群网络中网络成员的关系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析结果也说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集群内的企业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创新网络的价值;规范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营造信任、合作的群内氛围;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形成完整的网络结构,增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生态网络就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在该网络中企业成为各生物链的节点,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耦合、共生的关系。产业集群生态网络的稳定运行是生态网络构建的关键问题。从产业集群生态网络结构出发,运用博弈模型分析网络构成主体的行为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实现产业集群生态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龙勇  张煜 《科研管理》2018,39(7):114-122
从企业模块化战略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出发,探索技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与流程模块化三者间逻辑关系,发掘产品创新性的中介效应。以中西部多家制造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力图揭示模块化策略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产品层面的模块化系统中,产品技术模块化推动产品模块化发展,且产品模块化提升制造流程的模块化水平;产品模块化及技术模块化通过显著提升产品创新性来促进新产品绩效。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君华 《现代情报》2010,30(4):66-69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体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本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产业融合理论、工业工程技术为理论指导,加强政策、法规、标准建设,建立新型创新服务体系,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季六祥 《科研管理》2009,30(5):132-138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思路,一般描述了品牌农业的产业组织网络模型,核心是在个体农户与品牌市场之间引入一个泛中介产业服务网络,继而作出其优化模式,以解析现代农业转型中组织结构由网络化向集成化乃至虚拟化演变的内在逻辑。其次,分别作出组织运行中资金流、物流、知识流和品牌价值流模块设计,并相应构建基于Web的信息化管理集成平台,以满足协同增值、在线服务与实时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支持的虚拟价值网模式。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Policy》2023,52(8):104789
Scholars have identified the pivotal role that modularity plays in promoting innovation. Modularity affects industry structure by breaking up the value chain along technical interfaces, thereby allowing new entrants to specialize and innovate. Less well-understood is where modularity comes from. Firms seem to behave consistently with the theory in some settings, especiall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 but not in others, such as automobiles. Here we show how the government has a role to play in generating open interfaces needed for modularity, utilizing a case study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from 1970 to 1980. We show how the Defense Department's support for this effort aligned with its mission-based interest in semiconductors. We thus contribute a new source of open standards to the modularity literature, as well as a new analytical perspective to the public research funding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5.
模块化:一种新的组织模式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模块化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对模块化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目前尚未见从理论上系统探讨模块化的文献。这篇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在研究国外关于模块化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模块化的内涵;按信息和产品特性两个分类原则,分析模块化的主要类型,并阐明模块化是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理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作为现代高效农业和新能源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国尚无试点先例。文章通过综述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阐述了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的理念与途径,论述了融合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与重点研究内容,以期为建立兼顾清洁能源生产、渔业资源持续产出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新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媛  曾德明  文金艳 《科研管理》2020,41(8):114-122
技术融合是指原本相互独立的技术跨越其边界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催生出新兴技术的现象,作为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其被认为是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及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所有企业在2005至2017关于新产品的面板数据,通过专利IPC号的耦合结构与替代关系分别对互补性和替代性技术融合进行测度,并采用负二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跨领域技术融合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聚焦于特定领域采取替代性技术融合时,替代性技术融合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提升企业新产品数量及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而当企业跨越多个领域采取互补性技术融合时,一开始有利于提升企业新产品数量及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但后期将不利于企业新产品数量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模块化对于一流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构建了基于平台模块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其在模块化嵌入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和演化轨迹;其次,围绕“用户协同-资源协同-组织协同”三个维度,归纳对比了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和平台模块化下案例企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可以被赋予调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功能,而平台模块化既有利于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从“面对面”转向“背靠背”的合作创新,也能通过开放企业平台资源来激发合作伙伴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9.
产业融合使不同产业的价值链发生解构、重组,价值创造方式和增值能力也因此发生改变。本文从传统产业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融合的角度比较分析三种融合方式产业融合后的价值增值核心区域变迁。研究发现,融合后产业出现价值增高或者价值区转移,并且不同融合方式下差异明显。此结论进一步对产业融合理论和区域价值链理论的拓展研究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20.
Collaboration in large-scale projects introduces challenges involving both coordination (the ability to collaborate) as well as cooper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do so). Existing research has shown how modular designs can improve coordination by locating interdependencies within rather than between different modules. Based on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on in a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project, our study highlights an effect of modularity on collaboration that previously has been overlooked. Specifically, we show that while modular designs may help overcome coordination challenges by reducing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modules, they can in turn hamper collaboration by emphasizing specialization within modules. Therefore, though existing work typically perceives modularity and integration as opposites, we clarify how they can also act as complements. In particular, we show how firms need to complement modular designs with integrating practices that stimulate cooperation. Overall, we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on collaboration and modularity by explaining when and how organizations can combine modularity and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