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2009年6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挂牌成立.酝酿多年的学部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由此走向"深水区".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关于学部制的争论依然没有丝毫的消减,因为学部制改革触碰到大学管理的体制层面,改革所带来的阵痛让学部制的推行异常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2.
依据新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可以分析出当前国内高校学部制改革的制度诉求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大学制度对高校加强民主和高效管理的诉求,二是高校加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间协调的诉求,三是社会系统复杂化和科学技术综合化对学科整合的诉求。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下,学部制改革中应实施积极的学部制动态构建,发挥学部制构建中行动者的能动作用,重视学部制建设过程中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力,以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大学内部权力由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构成,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学的科学发展、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背景下,我国不断深化大学组织结构与内部管理体制,将大部制与传统的学院制有机结合,推进大学的学部制改革是其重要举措.平衡大学内部权力是学部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功能与组织定位上,学部更倾向于作为一级学术组织;从学理角度来讲,其存在平衡大学内部权力的功效.但是,面对我国复杂的学术环境,学部制实际功效的发挥难免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学进行学部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对三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部制改革情况的调研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主要体现在学部制改革是否必要、学部的设置是否合理、学部的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学部的层级结构是否合适、学部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学部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六个方面。推进中国大学学部制改革,不仅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反思,更需要正确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学推行学部制改革的原因比较复杂。国内目前有23所“985工程”大学实行学部制改革,但在创建模式、改革步骤、功能定位、实施范围与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学部制改革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但也存在功能定位模糊、权责比例失衡、管理人员“两栖化”、制度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未来要加大学部改革力度,将学部定位于“加强版的学术管理枢纽”;明确大学、学部和学院的权责分工;实行真正意义的教授治学;加强学部制改革生态化的顶层设计与逻辑多元化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变行政权力主导学术事务的现状、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继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实施学部制改革之后,部分省属本科院校也陆续开展了学部制改革。实行学部制改革,是省属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是对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创新,具有相当的优势,也存有一定问题。以国内省属本科院校中较早开展学部制改革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对其学部的运行模式及管理体制进行认真研究,可以为省属本科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动态战略适应视角是从大学战略管理中提出来,学部制改革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重要的战略选择,涉及高校内人、财、物多方面整合。基于动态战略适应理论的分析框架,即大学战略与大学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大学内部组织之间的适应状态,提出学部制改革成效分析范式,即学部制改革的环境适应、资源适应及组织适应。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的学部制改革回应了知识变迁的要求。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及知识的专业化和综合化趋势加快了知识变迁的步伐。学部制改革成为大学组织变革的一次实践。诚然,学部制改革暗合了知识变迁的趋势,有较大的预期价值,但也存在忽视自身特殊性及周围环境复杂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学部制是大学以优化学术权力生态为价值取向的理想化制度安排,它内含了知识变迁对基层学术组织转型的要求。文章从价值取向、逻辑支撑、理论基础和体制安排四个维度分析了学部制改革的合理性。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各学部学科性质差异、院系历史沿革等不同情况,防止将一种操作实践认同为一种主流的改革范式,避免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中不同学部改革过程中的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学部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在改革的必要性、学部职能的定位等关键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此,文章试图就大学学部制改革探讨四个问题,即"改革是否必要?"、"学部职能如何定位?"、"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以及"改革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部制”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部制改革,我国政府、企业的大部制改革也已起步,高校中的大部制——"学部制"遂应运而生。学部制是大部制和传统学院制的有机结合和发展,成为现今一些巨型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二之选。通过这些高校的试行,学部制的职能思想业已清晰,组织结构亦趋完善,充分表明了学部制对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加强学术权力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部制"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来的一个新的改革方向,有人称之为高校"大部制"改革。伴随着部分"985"高校的试点改革,高校"学部制"改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学部制"改革的权利分配关系中,学校、学部、学院、系之间如何分配权利和义务作为最核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于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本文对学部制的改革内容及权利分配做出分析,为学部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学部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尤其是著名大学的改革方向,先后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组建了学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成立拉开了国内大学教育学科整合的序幕,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治理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探讨美国一流大学教育院系建制,旨在为我国教育学科整合以及学部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部制”和“学部制”两个概念的实际案例和统计数据,分析两者在概念起源、应用领域、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差异,得出两者在高校改革中的定位,似“一个硬币的两面”,各自独立、缺一不可、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我国高校改革的完整体系.高校“大部制”改革适用于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的改革,高校“学部制”改革适用于高校学术组织的改革.“大部制”和“学部制”是我国高校完善自身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体制的重要“两翼”,有利于下放高校行政权力,解放学术权力,建立现代化大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为激发高校学术组织创新活力,中国部分高校逐渐进行学部制改革。学部作为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对指导学科分类、深入民主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面对中国工科研究型大学"工强文弱"的状况,应通过构建人文社科学部来引导和推动人文社科建设,但在学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发展定位不准、有效融合不够、院部职能协调不清等问题,要对学部进行有效定位,重视其运行模式和组织架构设计。  相似文献   

16.
学部制在我国迅速崛起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它受到社会、经济、科技和大学建设等诸多动力因素的共同催化.应用组织扁平化理论,对学部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可以克服传统科层制的弊端,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服务干重大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交叉学科建设存在组织制度缺位、评价机制缺失、人才培养模式受制于传统惯性、学科交叉局限于传统“门类”等现实困境。学部组织是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学部制改革与交叉学科建设存在内在逻辑一致性,国际经验证明学部制是交叉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以学部制推动交叉学科建设要以“大问题、大融合”为宗旨重建学部结构,发挥高校学部“学科航母”的平台功能,挖掘学部制赋能交叉学科发展的路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以及相关院系的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学部制"改革。按照赋予学部的职责和权力,可以将学部划分为"虚体型"、"实体型"和"实虚结合型"三类。其中虚体型学部是指仅具有跨学院的学术决策或咨询权力,而实体型学部还具有管理学院的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由于管理重心下移和扁平化管理已成为高校内部治理的趋势,同时学部制改革可能会冲击既有的学术生态,所以需取慎重态度,如果改革是以学科和科研发展为直接目的,建议采取虚体型或实虚结合型学部。  相似文献   

19.
张秀红 《教育》2012,(26):23
苏州大学的"学部制"改革,以"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学科布局"为基本目标,精简了过于臃肿的行政机构,下移了管理自主权,使得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国家第十一次学位评审结果中,学部制改革的效果凸显,医学部一举拿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三个一级学  相似文献   

20.
学科组织是大学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教授治学的组织基础。学科组织行政化导致学术权力虚化,教授治学难以有效实现。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高校通过学部制改革、学术团队改造和学术特区建设等形式,尝试重构学科组织,实现学术权力回归。"三级组织两级管理"和"契约式管理"都是重构学科组织的有益经验,是实现教授治学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