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教学中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维系师生关系的主要有两条纽带--知识和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这一职责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扮演工具性角色,师生间的交往以知识为主要纽带;而育人这一职责则要求师生之间有亲密的充满情感的关系,维系师生关系的主要是情感.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师生关系主要围绕知识的授受形成和展开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也使师生变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往往把现成的物理知识,用清晰、严密、系统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实践、参与的机会,只能死记结论.  相似文献   

3.
从功能到存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满足外在社会需要的功能性关系。存在性关系是把师生放在"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的视域中从多种维度分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关注人身心发展的完整性;关注师生人格的平等性;关注交往过程的教育性。存在性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是: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发现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重构自我意识;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教育视野下的师生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重视教师作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自由选择,倡导"你-我"对话式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树立平等的新型师生观;确立师生主观性共存的意识;建立对话式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内涵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交互活动而产生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着,它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关系极大。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与主体的互动过程,就不应该仅是单一的教和学的过程,而是师生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互动状态,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理解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我的看法是: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2.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体现为课堂上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师生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服从型,教师靠规章要求学生服从;二是认同型,教师靠高超的讲课艺术,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认可,但关注的仍是教材和好书;三是同化型,这是最高层次的师生关系,教师以"教人"为己任,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现在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的关键是把"师生互动"作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应该能够很好地平衡传授知识以及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尽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自己作为主体的表现."师生互动"体现了互为包容、互为共享以及互为对话的新的师生关系.学生是音乐课所有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音乐活动的投入放在关键的位置,这样的理念能够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同时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笔者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对课堂的观察研究以及和课外的相关调查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师生互动"这一方式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朱百武 《中小学电教》2010,(10):156-156
<正>一、师生关系的界定对于师生关系的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是通过笔者对师生关系的各种界定进行了总结来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工作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人际关系等。本文研究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问的“授受”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他的主要作用是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而学生则是缺乏知识的不成熟的人,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传过来的知识。这种师生关系只是一种知识传递关系。在这种“授受”关系中,师生双方把对方看作是一个对象,很少发生真正的精神交流,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和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能自发地从自身生活中选择正确研究专题,从而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以探究性的方式去认识课程中或与本课程相关的某一问题,是应用所拥有的知识去发现、探求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的框架之下,教师不再作为权威,全知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与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一、从师生关系看教师的角色转换 传统意义上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必须加以改变.在新课程中,我们要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温富荣 《新教师》2020,(1):9-10
师生关系是伴随教育活动而自然生成的一种关系状态。综观师生关系的争论和变革,大多是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写出和输入的关系。教育"教人成人"和"育人成人"的本质被忽略,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需求被忽略,失衡、信任缺失等种种师生畸形关系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本文拟从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构建等方面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重视教师作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自由选择,倡导"你-我"对话式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树立平等的新型师生观;确立师生主观性共存的意识;建立对话式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课堂上发生意外,引发师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有些是授课教师处理不当,一贯采取严厉批评,或讽刺、挖苦式的教育,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粗暴的教育,使师生矛盾进一步恶化。无奈之下,教师就采取狂风暴雨般"惩罚",把学生赶出教室,殊不知,这样做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要冷  相似文献   

15.
笔者经常听到一些初中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相处,出现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情况.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师生交往顺畅,则师生关系和谐;反之,师生交往堵塞,则师生关系紧张.为了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师生交往.师生交往在教育教学上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诚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的许许多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相似文献   

16.
在师生合一的前提之下,就能顺畅地构建起教师的"教育场"。为缔造师生合一的理想状态,教师可以书信的形式引出心与心的相印,以主题活动系牢师生情感,还要懂得与学生交际的心理与技巧。建立优良师生关系的必要准备则是教师自身是一个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很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同一起跑线上的探索者,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去苛求学生。教师应揣摩学生的认知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体谅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充满心理安全的课堂气氛就是师生间的最佳"心理场".它让学生感到轻松、积极、无压力,让学生充分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张扬个性.这种"心理场"的创设不仅要靠教师的新观念、高素质,还要教师充分发挥以下六大教学效应的作用,达到师生心灵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它能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之间能否形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教师把学生当成人对待;教师把学生当成学生对待,其真诚、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  相似文献   

20.
师生关系是学校全部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西方不少学者把这一关系称为影响学习的`生态因素'.因为师生关系的优劣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师生关系,从课堂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正是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学生才完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内化.师生关系中,教师是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双方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而友善的,它是师生通过交往而形成民主、平等的相互理解、信赖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