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市场文化境遇中,文学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世俗化、私人化写作弥漫.针对现状,文章呼唤作家应深入生活,把握时代主旋律,塑造社会转型期的崇高人格,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以现实主义为最高追求的作家,柳青在创作的起步阶段就明显地显示出重视生活、关注人生的特点。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构成了柳青早期短篇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这些作品虽然明显存在着思想上、艺术上的不足,但仍然能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研究柳青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对于全面认识和评价柳青的创作,对于把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轨迹,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注重真实地描写生活,注重以事件写活人物。他们所刻画的企业厂长、农村干部、企业主等人物形象身上,充满了新的时代气息。他们将创作的真实性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注重内容的丰厚真实。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塑造典型人物的方式不尽相同,新现实主义作家们更加关注对于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生活的描写,而往往忽略所谓反映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典型化过程。新现实主义小说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各色人等的刻画,充实了中国新时期学的人物画廊,也展现了特定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柳青十分重视深入生活对于创作的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柳青的生活和创作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导致他的创作没有达到充分的本质真实,给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留下了值得深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物心理描写揭示19世纪欧洲社会转型期的时代本质,是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最显著的特征。其显著特征表现为客观性、动态性和现代性。客观性特征揭示了追求自我意识的时代历程,动态性特征标志着激情向传统伦理的抗争,现代性特征透视了呼唤人性回归的心声。比较两位作家的心理描写对于审视和探索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人们高扬自我价值、期盼观念更新、憧憬开明政治的心灵动向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诗化的现实主义——孙犁创作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是一位才情卓异的作家。他的创作活动跨越两个时代,却保持了一贯的风格特色。本文认为,现实主义的灵魂内核、诗化生活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是构成孙犁艺术——诗化现实主义的三要素。这种缘于作家审美理想和个性气质的艺术追求,是孙犁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独特贡献,拓展和丰富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7.
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在展现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同时,挖掘出了隐藏于苦难背后的复杂人性,透视出作家对笔下人物的同情和对底层人生存命运的关注。田耳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再现真实的底层生活,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将对不幸者的怜悯与拯救作为自己创作的使命,传达出作家崇高的文学理想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广播剧呈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审美向度。一是紧密围绕着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情势和现实生活去取材,显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审美取向。二是以正向的艺术笔调进行描写,着力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显示了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三是讴歌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呼唤为国效力,显示了坚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立场。四是表现儿童生活和情趣,着力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也是其现实主义审美向度的重要表现。这些作品都塑造了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有意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运用熟悉的艺术样式,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生活。这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作为小说创作,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而作者真实准确地塑造了生活在一个矛盾冲突非常关键的时代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矛盾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创始人,是以短篇小说的形式为新文学开辟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伟大作家。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末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艺术大师。本文试图通过对他们短篇小说创作的比较,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作品,同时也对文艺创作中的某些现象及规律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2.
汉末建安时期,随着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文学成为人们表达世俗情感的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由于受众的扩大和广泛化,文学在题材、艺术形式,以至表现方式上有明显的俗化倾向。邺下作家普遍重视俗文学创作,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有更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给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指出新方向、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与之相应,新时代也要求高质量教师在四个方面实现使命的迭代:一是在初衷使命上从立足课堂走向扎根中国,即扎根中国大地、坚守中华文化、树立崇高师德、投身教改浪潮;二是在核心使命上从培养人才走向立德树人,即增强育德意识、丰富育德内涵、提升育德能力、创新育德路径;三是在专业使命上从传道授业走向专业创造,即发展专业智慧、提升专业素养、开展专业生活、学会专业创造;四是在社会使命上从管理中心走向协同治理,即树立治理理念、推动协同治理、提升治理素养、创新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昭通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坚持了为“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服务的使命意识,出现了一批虽然还比较稚嫩但却有社会意识的作品;到了90年代,昭通作家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同时注意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写作手法,使作品既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较为新颖。90年代后期至今,昭通作家在继续深入探索入的精神状态、社会心理及其自然属性的同时,更把目光投向贫困山区的贫苦农民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文化意识和社会命运,表现出积极的生命意识,在创作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台湾“大河小说”如流淌的大河,将台湾人民半个世纪的生活和斗争涵盖其中,表现爱祖国、爱人民的母题。小说取材于甲午战争失败至二次大战结束,台湾被殖民50年的历史事实,塑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一场场血与火的斗争。既写出了台湾沦陷的民族悲剧,也写出了民间武装抗日巨大声势和万众一心、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在取材、内容和形象塑造方面体现出悲剧性和崇高美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综观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走向文坛时虽然都很年轻,却都富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也都非常不错,但却敢于背叛自己的阶级出身而成为中国现代化政治革命的追随者;他们都具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可能,却自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成为了呼唤现代文明的时代歌手,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无穷的生命活力;同样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20世纪中国文学充满者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即将登临WTO的平台,电影业的总体形势比起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是挑战与机遇参半,希望与失望并存。如何繁荣中国电影事业,摆脱本土电影的危机,已成为广大电影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剧本是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作为电影剧作家不仅应该积极深入生活、努力反映现实,而且必须深入研究市场、研究观众的审美趣味,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电影创作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创造真正的精品艺术提供必要的前提保证。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类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人类自身心理的发展,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文化分为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器。观念更新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发扬民族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固然需要崇高的精神劳动的创造,但这种创造也需融入中国人自身心理的成熟发展等更广泛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中国人自身的心理调适与心理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融入其课程教学中,从培养自主创新的学习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培养有利于就业的良好思想政治素质,提供有利于就业的有力思想保障,促进大学生未来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 ,以德治国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 ,是对传统德治的继承与弘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崇尚道德的传统始终不能舍弃。由于传统德治有其历史局限性 ,因此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不是传统德治的简单复归 ,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 ,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 ,在原则上和内容上对传统德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