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初中语文《卖柑者言》一文中,有两个词值得注意: 1、干城。课本注:“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 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牌(《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音伐>,或谓之干”),  相似文献   

2.
刘基《卖柑者言》中有一句:“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中学语文教材这样注释“干城”一语:“〔干城〕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一注释,是不妥当的。第一,《诗经·周南·兔置》:“赴赴武夫,公侯干城。”意思是:武勇果毅的战士,是公侯的保卫者。“武夫”和“干城”的关系,是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刘基这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有“道芷阳间行”一句,目前一些注本的解释,我觉得是欠妥贴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和《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对“道芷阳问行”的注释是:“[道]取道”。又师范课本“练习”三和中学课本“思考练习”五说:“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问行’就是‘从小道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古代散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道芷阳间行”句的注释,也大体如此,如:  相似文献   

5.
婉约派代表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对“处”字,课文未作注释。翻阅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源》,皆有chǔ、chù两个音,前者多作动词用,有“停留”“居住”“退隐”“安顿”“对待、安排”“处理、制治”及“定、常”等义项,后者作名词用,解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处”是这样解释的:“处,止也,得几而止也。”其本义为“止息”,作动词,念作chǔ。根据语境,柳词中“留恋处”的“处”,当为名词,但若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解,似又…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本对蒲松龄《狼》中的“隧”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初语一册237页)显然,课本把“隧”看作是“名词用如动词”了。笔者认为,这个“隧”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7.
备课拾遗     
我在教《岳阳楼记》(初中五册)时,发现教材注释对“去国怀乡”的解释不尽妥当,课本解作:“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北师大出版社编辑的《初中语文教材新探》等书对这句话的解释与课本注释基本雷同。把其中的“怀乡”解作”怀念家乡”,那么,这句话所表达的几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被贬离开京城之后,才会怀念家乡呢?还是作别的解释?笔者认为,离开京城与怀念家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纵观上下文,作这样的解释,也显得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9.
《<指南录>后序》中“今存其本不忍废”的“今”字应作何解,课本未作注释。不少注本对“今存其本不忍废”这句话作了意译,一般都译为“现直(或直到现在)保存着这些稿本舍不得抛弃掉”,“今”字被解作“现在”、“今天”。这样理解,我以为不确。其一,从“今”字的本义看,《康熙字典》对“今”的注释是:今,《说文》,是时也。《中华大字典》对“今”的解释有两个义项,一为“是时也”,一为“犹即”也。  相似文献   

10.
《劝学》篇中注释(1)“[能水]指游水。能,动词。”这条注释值得商榷。“能水”怎么可以释为“游水”,而且还作了补充说明“能,动词”。这一补充就引导读者作这样的理解:“能”等于“游”。这是读者凭借整个注释的语言信息作出的唯一理解。“能”怎么等同于“游”?“能”是“能够”、  相似文献   

11.
(丙)方位名词用如动词本用为方位名词,活用如动词的,例如: ①东乃今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起义》)东,向东进军的意思。“以东”,就是“而东”,不能解作以东的地方。②西峥嵘赤云西。(《羌村三首》)西,满布在西边天空的意思。峥嵘赤云西,象高峻山峯一般的红云满布在西边天空。赤云西,不能解作红云的西边。③先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先,占了先的意思。④层军无导,或失道,后大将军。(《李将军列传》后,后至的意思。后大将军,在大将军之后到达,延误了跟大将军会师的约期。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口技》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文句: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对前一“乳”字,新编教材编者注云,“乳,作动词用,喂奶”。 薛儒章等编著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语言分析》在《口技》篇注释“说明”中亦云,“乳,喂奶,名词用如动词”。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语文选修《古文读本》所选的《左传三则》之《郑伯克段于鄢》有这样一句:“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文后注释:“完,修茸城郭;聚,聚集粮食。”其中,“聚”字的释义有待商榷。笔者以为,“聚”在这儿作“村落”之意,因为:“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为述宾结构,把“聚”也解作动词讲,与“完”并称,不合文意。  相似文献   

14.
请先看例句: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浪》》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对例句中的‘隧’字作了如下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诚然将‘隧’字解作‘钻洞’讲得通,语气也连贯,但从修饰上与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看,例句的注释就难以自圆其说了。 其一,例句‘洞其中’的‘洞’,联系上下文,根据词类活用的规律,应作名词动用处理,意即‘钻洞’。倘若后文又将‘隧’  相似文献   

15.
“干、戈、矛、槊、戟”都是古代的兵器, 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干,一种抵挡刀剑的兵器。《尔雅·释言》:“干,扦也。”又称盾或橹。古时关东称干,关西称盾;小者称干,大者称橹。《过秦论》中“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橹”即指此。干有木制、草制、铜制、藤制,其形圆或近圆,外突内虚,有柄,可用手挽持。《鸿门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双宾语句,既有与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相同的规则,又有它自己的特点,认识文言双宾语句,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很有用处。一、带双宾语的动词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授与”义动词,如“予、遗、赐、授、赍、赏、偿”及反义的“夺、取、罚、受”等。另一类是“告示”义动词如“教、告、语、言、示”及其反义的“问”等。与“授与”义相关的,还有“称谓”义动词也可带双宾语。例如《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梦溪笔谈·采草药》:“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谓”解作“称”,《马氏文通》卷四:“‘谓  相似文献   

17.
《岳阳楼记》中“长烟一空”的注释之所以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如何理解“一空”的含义,如果孤立分折,它即可解作“全部消散,一点不剩,”也可解作“弥满天空”。在《辞源》修订本“一空”条中,编者引了“长烟一空……”句作为“弥满天空”义  相似文献   

18.
判断句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但有时也可以用其它词类如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前者如“庠者,养也。”(《孟子·滕文公上》)后者如:“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新序·杂事》以上均详见拙著《古代汉语句型大全第34—35页)这类句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实属罕见,所以不另立类。在上古汉语中,肯定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用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字。判断句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是“者”字,句尾语气词子“也”字。“者”、“也”可以不译。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句型公式,现将公式中使用的符号注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动词作动词的状语,语法学家作过不少的研究。动词是否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认识不很一致。有的认为能作状语的动词很少,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说:“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其他动词很少做状语”(下册,第343页);《汉语知识》也认为:“动词有时候也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如‘他微笑地看着’”(第174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有的认为个别的动词必须带“地”才能作状语,华宏仪的《实用汉语语法》指出:“有时,个别的动词可以作状语,但必须带‘地’字”(第137页);华中师院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说:“动词作状语的很少。能用作状语的,只有‘关心、同情、注意、拚命’等几个,而且要求带‘地’ ( ‘拚命’例外)”(第16页)。说法虽有差别,但见解都很相近。有的根本不提动词作状语,吉林师大中文系编写的《语文基础知识》(1972年版)和曹蔚文编写的《语法基础知识》都没有讲到动词可以作状语。以上三种见解,在我们看来,并不都符合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拟在专家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动词作动词的状语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行”解     
《童区寄传》“行牧且荛”中的“行”,课本注为:“从事,做.”笔者认为这样不妥.先看“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牧①放牧牲畜.”《辞海》“牧①放饲牲畜.”这里“牧”都是被解作动词用.结合课文应解为“放牛”.“荛”,动词,打柴.“且”作连词,表示“牧”与“荛”之间的并列关系,可译为“一边……一边……”.由此可知,课本“行”的注解是讲不通的.《中华大字典》释“行”“⑤适也.见【广韵】.《辞海》“适(?)⑤正(?)”作副词用.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