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在解析产业集群与城市圈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甘肃如何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促进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对发展和丰富都市圈经济理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用产业集群理论对兰白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进行构想和设计,使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内生力量,在生产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共生中推动兰白都市经济圈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本首都圈是世界上建设最为成功的多核心都市圈之一,其几十年来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各国在首都圈、都市圈或城市群建设时参考借鉴.借鉴日本首都圈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总结了日本首都圈建设的经验,指出了京津冀合作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借鉴日本首都圈建设的经验来推进我国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都市圈一体化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都市圈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都市圈的现代物流发展构成了有力支持.从对都市圈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分析入手,探讨都市圈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层次结构及运营模式,以借助信息平台加快都市圈物流业发展,促进都市圈区域经济加速融合和外部要素加快流入.  相似文献   

4.
都市圈理论与我国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都市圈的概念、形成条件和标准,以世界典型都市圈为例论述了都市圈的特点,提出都市圈型城市化模式是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并分析了我国都市圈建设阶段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都市圈发展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都市圈产业转型中的金融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了长三角都市圈的产业调整与合作,在指出长三角金融发展的非均衡特征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金融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提出了区域产业转型需要重视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提供金融服务、制定富有特色的金融政策以及重视金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长三角都市圈的产业升级,提升长三角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联系中外区域发展与规划理论,纵观九江、江西和国家层面,对九江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和阐述,借鉴国内外区域规划经验,提出九江城市如何准确定位,探讨其发展的着力点,明确提出"武汉-合肥-南昌"金三角都市圈的概念,并从这一区域经济角度进行九江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7.
后危机时代境遇下,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区域选择上有着重新的审视。借鉴推拉理论和托达罗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湖南省20多所高校,结果发现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新趋向:二线城市成为就业主力、西部地区就业比例走高、家庭因素对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变大、兼顾区域经济发展意识增强等。基于此,提出完善就业机制,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开发落后地区是各国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政府主动、到位、全面的投入是引导、推动落后地区开发取得产出效益最大化的驱动器。我国应该深入研究外国政府对落后地区投入的政策机制以及投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使之能成为我国西部开发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咸"都市圈空间形态范围,重点从都市圈生态景观区域、景观轴、景观节点等方面探讨"西咸"都市圈的区域生态景观类型结构,指出"西咸"都市圈生态景观整合的构思与研究价值。旨在对"西咸"城市一体化发展及"西咸"都市圈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苏锡常都市圈是一个新的都市圈形态,该概念的提出及该都市圈的构建有一定的独特意义。文章从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理论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3个方面说明其必要性;从对全国城市建设的示范作用到形成该区域合理产业结构等4个方面阐明了构建苏锡常都市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我国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武汉城市圈要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心城市群的竞争力,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外贸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三辆马车之一,在地区经济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状况的分析,指出了武汉城市圈的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西部大开发五年多来的教育发展为背景,采用德尔菲咨询法,调查了国内30位专家对区域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和西部教育政策调整方向的意见。多数专家认为,在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应当均衡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教育,非均衡地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促使国家扶持、东部地区支持与西部地区自身努力有机结合,坚持走区域特色发展、分类推进的路子。在西部教育政策的调整上,要加强中央政府政策与西部地方政府政策之间的配套;进一步协调部门政策,以切合西部教育发展实际;加强中央政策的法律支撑体系和良性运行机制建设;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东、中、西部及西部内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健全投入体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软件实证研究发展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国家整体层面上,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从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同样存在上述正向影响关系,但中部及西部的这种正向影响不如东部地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东部地区应积极开展入境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部及西部地区应该在发展入境游的同时,积极鼓励并推动国内游刺激地方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GDP、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高于全国水平,而东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和中部地区作用较小;金融发展水平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要高于全国水平,但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城镇化与GDP关系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资料,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市场化发展程度、人力资源、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国有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设为说明变量,对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效率性的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开发经费支出越高的地区,其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性也较高。这意味着区域创新体系直接受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的影响,由此得知,作为主导者的地方政府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筑和运营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被认为对区域创新体系起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在中国却显得不是特别重要。这可以解释为,在中国创新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而在市场经济国家,则是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对地方的蕴藏资源进行有效活用。以此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强研究开发活动的系统性和效率性,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层面上对区域创新体制进行重构,同时进行制度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3—2010年四个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高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总体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距有增大趋势,东部发展领先,西部发展速度较快,部分指标赶超中部。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投入、信息化发展的区位选择以及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的影响。最后对缩小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差异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房价持续性上涨尤其是局部地区房价出现阶段性大幅增长的现象及其可能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引起广泛重视。通过对2000—201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27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房价变化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进一步采用LSDV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中国总体上及其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与房价波动呈明显正相关,中部地区却不明显,表明房价波动的收入分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此,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除抑制投机需求外,更应注重解决其根源性的收入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且不同的区域应当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区域分布不均,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区域分布不均问题更为突出。通过对985和211大学在东部、中部、西部分布的差异,以及二者在京津沪、高考大省及其他省分布的差异进行研究,并通过对东部、中部、西部985大学专任教师与新生人数的平均比重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985和211大学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京津沪地区。由于985和211大学对本地生源的照顾,从而加剧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区域上的不公平。相应的建议是:增加中西部985和211大学的数量并加大支持力度,985和211大学在各省的招生数要符合其人口比重等。  相似文献   

19.
海州湾经济区在全国处于"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特殊区位,具有国家战略层面.将海州湾经济区列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于完善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推进中央"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设福州旅游中心城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旅游业的管理中心、旅游交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景点集中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州市旅游业具有发展潜力,要发挥其潜力应致力于把福州市建成闽东及闽中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阐明福州市建设旅游中心城市的意义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