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高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辅导,学生知识应用技能不强,教学效果有待提升。“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教学环境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创造条件。以高职“建筑装饰设计”“别墅建筑装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为例,发挥慕课在教学中的载体作用,从课前准备、课中实践、课后总结反馈采取相应措施。实际应用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促进高职“建筑装饰设计”教学效果提升。  相似文献   

2.
《时间序列分析》是医学院校中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基于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知识背景及就业需求,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并探讨了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案例、软件的选择及考核方式等问题,从而期望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阅读教学序列“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只重单篇、散点教学是教学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在有关联的文本间构建“课链”,形成“微序列”,环环相扣,是教学产生聚合作用的应有之义.“课链”的构建,需要在教材编排的基础上做相应组合,构建形式上有主题链、文体链、知识链、专题链、作者链等多个路径.  相似文献   

4.
章前 《林区教学》2009,(9):108-109
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且纷繁复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准确运用“粗糙教学”与“精雕细刻”,做到粗中有细,粗细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5.
李成 《教师》2023,(12):120-122
为更好地满足数字经济对数字安全人才的需求,文章对当前数字安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探究基于“岗课赛证创”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实战共同体”模式。文章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通过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高职长学制多元化、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打造“双元”育人的典范,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实战资源等措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为培养高水平的数字安全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的时代要求,也是未来“概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等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方面剖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深层动因。文章指出“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整体规划,明确“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概论”课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助力“四史”教育,提升“概论”课教师“四史”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62):151-152
时代不断进步,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人民教育事业发展乘着时代顺风车在探索道路上疾驰。然而着眼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依然很多,其中最主要一点体现在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上,教育工作者们不仅得在有限时间内教授学生有限的知识,更希望尽量达到最好的实践效果,这在各大高校学习及生活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并没有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放进自己的生活甚至思想中,而是仅仅将此作为考试工具,缺乏对思政知识的深入理解是实践教学面对挑战现状的原因。作者希望通过讨论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立足打破思政课理论讲授与实际思政知识应用的隔阂,为实践教学改进提出建设性参考。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价值遵循。围绕立德树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践已进入“大思政课”整体实践新格局。“大思政课”必须立足整个时代主线,从国家维度、民族维度、社会维度构建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现实出发点,构建与问题共思、与思想共进、与实践共行的大思政体系。因此,“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必须紧扣立德树人,从时代问题中生成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时代方位,从思想引领中生成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想方位,从立足现实中生成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生活方位。  相似文献   

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维护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教材不同部分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的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以凸显“因材施教”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时代价值,实现“因材施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时代都有特殊的环境、主题和任务,思政课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其思维、内容和方式。技术的特点是赋能,数字技术作为这个时代有力的引擎和工具,能够切实推动思政课理念“新”起来、资源“多”起来、方式“活”起来、效果“强”起来,契合了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但数字技术在赋予思政课“大平台”“大课堂”“大师资”等新动能的同时,也面临着育人主体数字理念认识不足、数字素养参差不齐、数字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数字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等现实困境。要依托数字技术,在理念创新、主体参与、内容供给、方法采用、环境保障等方面着力,系统推进数字化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11.
韩瑜 《现代企业教育》2014,(10):444-445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性迎合了数字时代的要求和大众心理,正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微课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发现微课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应用到高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本文以课程内涵建设为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手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突破,打造新时代的“金课”。  相似文献   

13.
中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教学也应围绕“应用”下功夫.九三至九四学年,我先后担任了工企电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试点班”和自控技术专业“DACUM试点班”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两个试点班的共同点是:对教学要求要落实在一个“用”字上,即“理论知识够用,所学知识实用,学了以后会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把培养实践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呢?  相似文献   

14.
分析“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总结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开展实践活动等“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并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的到来,既给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教学场域、教学方式的革新提供机遇,又给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系统性、秩序性等带来挑战。只有因时而进地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引领微时代。党中央相关政策出台落实、思政课青年教师迅猛发展、微平台低门槛与超便捷性,为微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必须发挥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强化微意识,培训微队伍,嵌入微应用,丰富微内容,关注微话语,有效打造微课堂。  相似文献   

16.
“数字人文”如何在科学与人文精神、算法风险与主体意志、数据为王与共情难再、数据思维与论证驱动、数字标签与问题意识中寻找到平衡点,成为“数字人文”进入高校教学的关键点。文章以美术史教学课堂为例,探寻其应用“数字人文”的逻辑起点。依据生成性教学哲学和深度学习理论,通过课前预习单、课中跨媒介和课后“活作业”三种策略,结合“数字人文”中的数据库、数字分析和数字发表三要素,为学生立体艺术史的自主生成、深度艺术史知识的自主探究、艺术史知识与设计创作实践的结合和互补,创造算法与人文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正信息化教学是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微课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中的典型代表,一度成为高中教学的一股清流。"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程度地发挥了教学的实践效果。本研究基于"微课"时代下,微课教学的实践应用案例分析,以期为语文老师的"微课"教学提供可行性借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新资源引入高中教学实践。"微课"教学新理念的引入和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信息化视频资源的涌现和教学新资源的开发,极大程度地提升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时效  相似文献   

18.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能动地去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我在教学《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认识水具有浮力的知识过程中采用了“导学法”,即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运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黎月 《科教导刊》2023,(26):112-114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和高等教育本科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法律史”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其“金课”成为新时代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的标杆。文章基于“金课”和“混合式教学”的内涵,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两性一度”的二维教学理念,从教学分析、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构建了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从知识、能力、价值三方进行评价的教学模式,并以“鞫谳分司”章节为例,论述“中国法律史”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为依据,大胆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创设了“教材析读课”“语文知识课”“写作实践课”“学习指导课”“佳作赏析课”“创新学习课”“个性特长课”“社会实践课”等8种相辅相成、极具互动效应的全新课程模式。实验将原有的600余节语文课(以3年制初高中课时计算)压缩为300余课时(含“教材析读课”和“创新学习课”),用其余的课时开设了其他6种课程。课程的设置在形式上突出了“序列性”“全面性”“开放性”,在内容上突出了“智能性”“实践性”“创造性”,在课程教学方法上突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