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DOMS症疼痛发生与急性炎症的关系及其治疗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认为,离心运动性损伤和炎症反应诱发了DOMS(延迟性肌肉酸痛).然而,近来的一些研究结果不支持此假说,DOMS起因的观点受到质疑.通过对离心运动性肌节重塑过程及整合钙离子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作用的探讨,试图证实DOMS和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炎症反应的关系及其新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1.肌肉损伤和肌肉酸痛的概念 大强度离心运动结束一段时间后,运动的肌肉组织常出现一系列的炎症或退行性变化,我们将这种运动结束后出现的肌肉损伤变化定义为延迟性肌肉损伤(简称肌肉损伤)。而肌肉酸痛是在不常有的强烈的收缩后一段时间内肌肉的运动性酸痛。  相似文献   

3.
采取实验观察法观察冷敷疗法对大学生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采用蛙跳方法诱发受试者产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并分析冷敷疗法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减轻和消除的效果,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减轻和消除寻求有效方法.实验通过蛙跳诱发受试者在运动后24h产生的DOMS,采用主观六级疼痛评定法量化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受试者产生DOMS后,冷敷对肌肉围度和肌肉状态没有影响,但能有效地缓解受试者DOMS的主观疼痛.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产生肌肉酸痛的原因和防治进行综述。运动性肌肉酸痛、指的是由活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在进行不习惯的体力活动或大运动量训练时最容易发生。根据肌肉酸痛出现的时间,可分即刻痛和延迟痛两类。产生即刻痛的原因是局部缺血;而延迟痛的产生机制目前尚有争议,主要的假说有(1)收缩\弹性成分张力升高学说;(2)组织损伤学说;(3)肌肉痉变学说-缺血学说.这几种科学学说各有实验证据,而在这些论据中,认为离心运动会引起肌肉是大酸痛。运动后肌肉酸痛是由于肌肉损伤的缘故被更多的学者所证实.此外,还有过多乳酸堆积的假说,但运动后乳酸堆积不超过15~24分钟(Hermamsen·L1969),延迟性肌肉酸痛却发生在运动后8~48小时。因此不可能是乳酸堆积引起。对于延迟性肌肉酸病的预防和治疗,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与炎症反引发的关系.方法:文献综述法.内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不习惯的离心运动均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普遍认为离心运动导致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诱发了DOMS.然而,近来的研究不支持此假说,DOMS起因的观点受到质疑.通过离心运动性肌节重塑过程,及整合钙离子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作用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研究,证实离心运动导致骨骼肌损伤和炎症反应.结论:肌节重塑过程为我们科学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指人体在大强度不习惯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特有的肌肉酸痛,其表现特点为酸痛的延迟性及其发展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其机制主要有机械损伤、炎症反应等假说。它不同于急性软组织损伤及感染而引起的疼痛。表现为酸痛出现的延迟性及发展过程的相对独立性。本文主要对近十年内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特指人体在大强度或不习惯性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肌肉酸痛,表现为酸痛的延迟性及发展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其机制主要有机械损伤、炎症反应等假说。  相似文献   

8.
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大强度或不习惯的运动,尤其是离心运动,常常会引起肌肉的延迟性酸痛,并在运动后的2~3天达到高峰,伴有一系列的肌肉结构、组织学及生物化学的改变,严重时会影响到人们体育健身及运动训练的效果。有关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但其产生的病因、机制等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也没有找到真正有效地清除或减轻肌肉酸痛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和综合,对运动性延迟性疼痛的产生机制及防治进展等进行广泛探讨,为体育健身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产生肌肉酸痛的原因,生理学家做了许多研究,但至今仍争议纷纭。运动性肌肉酸痛指的是肌肉活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它是在进行不习惯的体力活动或超过习惯的运动量训练产生的。肌肉酸痛会降低肌肉作功能力,使运动能力和运动欲望下降,从而使大运功量训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肌肉酸痛是体育教师、教练员和医生很关心的问题。只有弄清了运动性肌肉酸痛产生的原因,才能做好预防和治疗的工作,更好地提高运动成绩。根据肌肉酸痛出现的时间,可分成两类: (1)即刻痛是运动中和运动后很快便能感到的肌肉酸痛,运动停止后很快消失。 (2)延迟痛是运动后8~24小时后产生的肌肉酸痛,可延续1~2天,甚至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细胞骨架与运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包括细胞膜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和细胞外基质,细胞质骨架又分为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它们在结构上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的网架体系。细胞骨架蛋白是骨骼肌细胞具有重要功能的结构,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研究运动性骨骼肌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骼肌延迟性酸痛,伴有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这些变化影响了肌肉的工作能力。通过分析细胞骨架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关系,对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及其在运动损伤后的变化进行综述,为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是指机体进行大运动量后,特别是强度突然增加或进行新的不习惯的运动之后,一段时间所出现的肌肉酸痛现象。其产生机制有:机械性损伤学说、肌肉痉挛学说、炎症反应学说、缺血再灌注损伤假说。  相似文献   

12.
体育锻炼使许多人锻炼后浑身肌肉酸痛,特别是跑步、爬山后,大小腿肌肉酸痛,上楼下楼都感到吃力。于是,有些人怕痛怕苦就放弃了体育锻炼,结果使体质越来越差。   参加体育运动后造成的肌肉酸痛,我们一般称之为“运动性肌肉损伤”,它是因反复运动使肌纤维微细结构破坏所致,与激烈运动中造成的肌肉拉伤、挫伤等有所不同,也称之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一般在锻炼 24小时后出现, 24~ 72小时内达到顶峰,几天过后痛疼症状基本消失。   肌肉酸痛时主要症状为肌肉僵硬,妨碍运动。触压肌肉有压疼感,重症者肌肉肿胀明显。目前的…  相似文献   

13.
六、延迟性 肌肉酸痛及防治 延迟性肌肉 酸痛是一种过用 性损伤,常在进行了不习惯的体力活动或力量训练后(24-48小时)产生。 (一)产生的机制 据1955年报道,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缺血造成的。20世纪80年代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由局部的运动单位强直性痉挛引起。运动造成局部缺  相似文献   

14.
肌肉酸痛现象在学生运动员中非常普遍,大强度训练后,几乎所有运动员都会出现肌肉酸痛。一般来说,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酸痛是指肌肉在运动中或运动结束后的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发生疼痛。急性酸痛的发生与肌肉用力时形成血流中断有关,由于缺血使得代谢产物无法清除,而堆积在肌肉中,进而刺激到痛觉感受器。急性肌肉酸痛在停止运动后的一分钟左右即完全恢复。慢性肌肉酸痛往往发生在训练后的24~48小时之间,我们称此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相比之下,延迟性肌肉酸痛恢复起来更为困难,带来的危害也更大。如果不加注意,肌肉酸痛长期积累,容易引起肌肉的慢性损伤。在此,笔者主要谈谈慢性肌肉酸痛发生的原因和相应的运动营养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力拉伸法提高学生柔韧素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较长时间的大运动负荷会产生肌肉延迟酸痛,这主要是由于肌纤维的损伤和痉挛造成的。对这些部位进行静力拉伸,可以使骨骼肌结构功能得以恢复,使肌原纤维的排列得以恢复,从而使延时肌肉酸痛以及肌肉的僵硬现象得以减轻和消除,同时,在肌肉拉伸过程中,还可以相应提高柔韧素质。  相似文献   

16.
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持续大强度离心运动可能对与骨骼肌损伤修复密切相关的骨骼肌卫星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持续大强度离心运动引发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时序与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时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延迟性酸痛的骨骼肌特殊微环境一定程度上刺激骨骼肌卫星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促进骨骼肌肌节重塑。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会引起肌肉功能的暂时性下降,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或者过度训练,甚至导致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结束.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恰当的离心运动训练在导致EIMD的同时比向心运动训练更能促进肌纤维肥大和相应的肌力增长,并且还有典型的"重复训练效应",即EIMD恢复后一段时期内,肌肉重复同样的运动所引起的损伤或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明显减轻.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指导运动员避免或者减轻EIMD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适应的过程或机制.EIMD的诱发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各种假说从本质上可以归纳为机械损伤学说和代谢紊乱学说.但不管是哪种机制诱发了EIMD,众多的实验结果已经证明机体在EIMD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代谢变化,因此从代谢的角度对EIMD进行系统研究将成为此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陈春彦 《中华武术》2009,(10):55-56
一、何为肌肉延迟性酸痛 在田径运动训练与教学中,肌肉酸痛是常见的一种生理反应。根据持续时间与性质不同,肌肉酸痛可分为急性肌肉酸痛和延迟性肌肉酸痛,前者是训练中出现的肌肉反应,具有反应快、时间短、程度小等特点。后者是训练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肌肉反应(运动后8~24小时出现酸痛,2~3天酸痛达到高峰),具有延迟特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螺旋藻对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①螺旋藻对改善运动性损伤造成的肌肉组织学结构异常,减轻肌纤维的变性坏死,促进运动后期恢复等均有较好的效果;②螺旋藻对运动性损伤引起的有氧代谢酶类活性下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恢复正常的Ⅰ、Ⅱ型肌纤维结构比例,恢复有氧代谢酶的活性亦有较好的效果;③螺旋藻对运动性损伤造成的线粒体破坏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现有急性骨骼肌损伤实验模型进行分析,认为目前使用的损伤模型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而利用细胞打印技术可以高通量构建三维肌肉微组织,其具有高重复性、高均一性的特点,能够在实现离体模拟肌肉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上制作骨骼肌损伤模型,这种损伤模型可以弥补现有骨骼肌损伤模型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能为更深刻的了解运动性肌肉组织的受损机理,优化损伤康复的治疗,建立科学、合理的损伤治疗康复和评价体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