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基于AHP赋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企业选用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文章在以科学性、导向性、全面性、层次性、个性化以及可操作性为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层次的指标进行赋权,对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11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进而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能很好的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咨询专家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科学性、导向性、全面性、层次性、个性化以及可操作性为原则,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指标的特点,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引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并对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11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进而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大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相关的因素,构建道德素质、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创新发展4个大学生综合素质一级指标及其16个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道德素质、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创新发展对总目标的权值分别是0.3587,0.2909,0.2029,0.1475,并且运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定量分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生创新发展和学习能力方面不足,从而影响了总体素质,从而为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评价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各测评指标之间往往缺少可比性,所以常见的一些测评方法都未能十分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而多层次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可以把相互间互补的不可比的指标变成可比的,能够克服常见测评方法的不足,尤其是对多指标系统的评价更为有效.本文讨论了多层次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数据分析表明,评价结果符合实际,说明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当前高校推进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等原则,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信息熵赋权的客观赋权法,并用此方法对各级的指标赋权,同时还对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因素进行了重要性排序,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科学、客观、合理以及方法直观简便的特点,在各类系统综合评价问题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各层指标进行赋权,对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11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进而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采用定量方法进行评定,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本文在记实量化的基础上,先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用TOPSIS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这种评价方法,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且计算便捷。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企业选用人才时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咨询专家和实际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因素,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方法,最后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给出的大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使多维度量化评价学生成为可能。首先对学生课堂内外的成绩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九维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依据各维指标量化值,结合雷达图实现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其次,借助SO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神经网络构建学生群体分类模型,针对分类结果完成对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精准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二级指标体系,通过对实际测评所对应的各级素质指标进行评价,采用D-S证据理论计算得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  相似文献   

11.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校第一届统计实务班毕业生在校考试课成绩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科学地给出了学生综合排名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学生在各学科间的优势和劣势,为对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是希望中小学通过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学生已经具备的个性特点,并提供适切的学校教育,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各学校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评价方案,才能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文章从家庭文化资本的视角对实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指标关注度的差异;同时,通过家庭文化资本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家庭文化资本中的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政治面貌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都有显著影响,并指出实践学校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可为之处。文章从实践应用研究的视角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本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力争"准"确了解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透"视问题,借鉴国内外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核的实践经验,提出对策,以促进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规范化、特色化。  相似文献   

14.
应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评价,建立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价模型。为了避免评价的模糊性使评价等级相同的两人成绩不能区分,对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应用改进模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了评价实验,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具体措施。实验表明,此评价方法是直观的、合理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综合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能力的结构、发展的过程及倾向,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综合评价分为基础性素质评价和发展性因素评价。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关心和讨论的话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素质可以划分为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项。在此基础上即可以确定定量的评价指标,从而构成素质教育的测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对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高中学校特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录取时困难重重:责任方遭遇评价指标科学性不够、操作困难,评价结果可靠性、公平性备受质疑的困境;使用方遭遇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发挥作用有限的困境;管理方遭遇政策实施者偏离政策原本意图,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体系失衡、合法地位未确立的困境。为此,应转变传统考试评价观念,确立综合素质评价育人新理念;转换传统评价思路,基于学生的不同背景进行整体评价;明晰政策规定,让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招生录取“硬挂钩”;加快综合素质评价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对政策的解释宣传。  相似文献   

18.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评价性质、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以及评价信息反馈六个方面的不同。从理论层面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从实践层面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关系是一种软挂钩的关系。从应然性维度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应当适度硬挂钩。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分析了在高校流行的“综合测评法”的种种弊端后,提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其评价内容应体现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体系的组成、评价体系的运作模式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阵地与突破口。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改革,释放活力,是中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能力的必经之举。在党中央及国务院的倡导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改革成为中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紧迫现实课题。立足实际,积极对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运行中应在明确未来导向、用好定性评价、强化评价激励功能、提高公众评价参与度这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才能更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中职教育社会认可度,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