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柏拉图始就存在着对身体的古老敌意,认为灵魂与身体对立且高于身体,因而身体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于是“身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被提出来。要回到“身体”,我们首先需要对身体本身进行“思想”,一是何谓“身体”?二是为什么要回到“身体”?回到“身体”,对教育及教育学意味着什么?教育学的身体转向的独特意义在于让身体在教育学中拥有自身的位置,让身体的教育学意义从遮蔽走向敞亮。  相似文献   

2.
全人课堂即促进师生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发展的课堂。全人课堂的身、心、社、灵四维分别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外在的功能性价值,并相互促进,和谐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身体之维包括身体的教育化和教育的身体化;心理之维包括心理的教育化和教育的心理化;社会之维包括课堂的社会化和社会的课堂化;灵性之维包括心灵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灵性化。  相似文献   

3.
生命美学是以个体(生命)为起点和目的的,以生命为中心落到实处就是以个体为中心。人是实践的主体,人首先是作为身体而存在的,人是身体,因而身体是实践者,实践总是身体的实践,而身体是个体。回到身体就是回到个体(人),回到个体就是回到身体,回到身体便是回到实践。身体美学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我们现在重申保卫童年,不仅仅指对外在压迫的呼吁与抵抗,更是回到具体的生命,回到具体的教育现场,回到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也许我们时常意识到的是,一个生命个体,终归只能生活在某一个时代,我们祈求的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内在觉醒之后,教师对这一个人可能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文化的符号,人的身体上铭刻着文化的印记.身体即历史,关于人类文化的历史.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h)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一书中宣告了"人的死亡",即现代意义上的人的死亡,观念形态的人的死亡.在对现代人文科学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同时,人的身体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焦点.关于文化施加于身体的影响与控制,福柯从话语、权利与身体的关系出发,考察了外在权力对于身体的规训史;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从人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的演变过程出发,研究了身体的自我控制逐渐加强的历史.人的身体并不仅仅是作为同灵魂分离的肉体性的物质存在,它承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体就是一种文化建构.身体即文本,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生命伦理学在面对现代生命干预技术时,产生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道德难题。神学思想家首先发现和反思这一问题,并使之置于独特的生命文化现象—“神学生命伦理”之中。现代阻身体、身体感觉和情感为根基的道德哲学,受到生命干预技术的内部性—对“自然身体”的颠覆,及其外部性—对社会实践的社会关系(家庭和民族)的颠覆。身体不再是自我的直接存在和存在意义的表征,身体“异化”成为理解自我的“他在”,使之重又回到了肉身的欲望存在和生存暴力的无身体存在。这引致了自我的深刻分裂,并走向个体肉身的虚无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因此,现代道德哲学的生命抉择和生命回归为此提供了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它是政治、经济、民族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面分析、科学总结其解体之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其实质是"让人回到教学"的教学哲学的变革。人回到教学的根本就是让"身体"回到教学。本文在追索教学中身体从放逐到回归的历程的基础上,探求把学生的身体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相互作用作为教学的起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体认知和逻辑认知的协调发展的意蕴,旨在通过身体的教学,把教室与自然、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师生作为"陌生人"直面事物本身,进行教学探险之旅的实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六纸诗"     
近几日身体不断亮起红灯,药物又开始向胃挑战.每天回到家里只能慵懒地依在书房的床上,或看书,或静思.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语言学家对它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的思维过程.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理解和体验一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在英语中,形容词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某一类形容词最初是描写人类特征和状况,后来用于描写外在世界的事和物.根据体验哲学,人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去理解和体验外在世界.因此,这类词语的延伸意义就产生了.扩展的方法之一就是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1.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从画作到小说再到电影,女孩的身体经过多重转换,具有多重意义。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画作具有的永恒凝固性对应的是身体的仪式化——“被看”;同名小说具有的强烈时间性和人物视点设置的内在性决定了身体的“看”;同名电影,身体则处于“被看”的地位,电影画面的流动性又使这种“被看”与绘画中的凝视有着本质区别。以“身体”作为出发点,恰当解决在转化中所面临的艺术形式冲突问题,在不同艺术样式之问,是存在着转化的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创建以人为本的形体教学理念进行探索,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形体教学理念的理论依据和实现以人为本形体教学理念的可行性;论证了以人为本形体教学理念,既体现教师职责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并通过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指出了以人为本形体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写作已不同于80年代中后期那种单一意识形态性质的身体写作,而是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断裂、转型与分化,呈现为一种多元化的写作态势。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的话语形式,即作为非意识形态性质话语的后现代个人化追求快感游戏的青春写作、作为真正女性话语的原生态意义上的诗性身体写作、作为躯体话语的对抗技术主义异化意义上的先锋写作。  相似文献   

14.
以身体成分与心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为研究目的,对本单位社会体育专业09级64名男生进行了身体成分、心率及肺活量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各项身体成分同心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体重与肺活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体脂百分比、肌肉百分比同肺活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体重、体脂百分比与肺活量体重指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肌肉百分比与肺活量体重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的辩体批评包括浅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浅层为横向的诗体区分和纵向的诗体演进,深层为诗体审美功能。二者构成了他诗体批评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6.
商主体是否具有独立性,直接关系到商法是否具有独立于民法的存在价值问题,而这一点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民法典体系构建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主体的独立价值昭示了商主体独立的必要性,而法律主体的共性及商主体的个性也表明商主体独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压制、隐匿与凸显:道德教育中的身体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是铭写着历史的样本,同样也是一条考察道德教育的线索。身体在历史中不断地发生着转向,由蔑视身体的压制状态、忽视身体的隐匿状态转向尊重身体的凸现状态。与之相对应,道德以及道德教育经历了从救赎式的道德教育、理性化的道德教育到生命化的道德教育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身体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将身体置于研究中心。然而,对身体的关注并非社会学的专利,哲学早有研究。从柏拉图对身体的贬抑到笛卡尔对身体的忽视,从身体在尼采那里的回归到身体在梅洛·庞蒂那里成为现象主体,清晰地勾勒了身体在哲学思想史中的发展脉络。这些来自哲学思想中的身体观成为身体社会学的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哲学教育作为价值塑造的载体,它的任务是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主体。与人的生存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群体主体已成为历史,个体主体在当前的发展中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矛盾,形成现代的生存危机和困境,类主体是全球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类主体的建构要求哲学教育必须实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诸方面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个体主体向类主体的转换,塑造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