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刘秋生  陈燕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2):207-211
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阶段的风险类型庞杂、涉及范围广泛,该阶段的决策对信息化项目后续阶段和项目目标的实现影响非常大,因此有必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重点识别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阶段的风险。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阶段的5个关键过程,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阶段风险指标体系,建立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风险识别模型。联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对模糊层次(FAHP)识别模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识别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企业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是整个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则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产品开发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不完全信息等特征,导致其风险因素难以准确评估和度量.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了产品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D-S证据理论和Fuzzy集的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国内外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进度目标规划风险评价方法较少且单一的现象,在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进度目标规划风险评价内容界定的基础上,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从现阶段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进度目标规划组合风险评价方法,并构建了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进度目标规划模型,以期为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进度有效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分析影响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风险评价指标,即人因风险、知识风险、流程风险、技术风险,并建立了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以评价企业知识管理风险,为企业有效地识别和评价风险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软件开发项目实践中风险应对策略的研究落后于软件项目风险分析的研究,如何选择最优的风险应对策略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以COCOMOII模型为基础,给出了软件项目成本风险的定义,并针对具有多子系统的软件开发项目提出了软件项目成本风险应对策略组合的优化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在软件项目风险计划阶段选择合适的软件项目成本风险的应对策略组合,最后用算例证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软件系统项目开发内在风险灰色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杰 《情报杂志》2006,25(12):49-50,48
项目的风险评价是确保项目投资成功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方法以财务数据为依据,通过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结合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和风险决策方法等,对项目投资的外在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但却忽略其内在风险。故从项目立项启动风险和项目实施风险两个方面阐述了企业软件系统项目的内在风险,提出基于灰色理论的软件系统项目内在风险评价模型和灰评价计算方法,为企业的软件系统项目开发决策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软件项目中普遍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风险和失败可能性,因此必须通过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来提高软件项目的成功概率。通过识别和评价软件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找到提高项目目标实现度的有效途径,来提高我国软件项目的成功率和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庄平  李延喜 《软科学》2011,(10):107-112,120
针对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选择,建立考虑宏观、微观影响因素的企业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观和客观两种赋权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构建基于G1-变异系数法的企业投资风险评价模型,并以家电行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探索符合当前形势的投资风险评价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彭燕 《中国科技纵横》2011,(24):215-215
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风险的识别、评价、应对和控制日益成为众多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研究了电网项目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从电网项目的风险识别、电网项目风险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风险的防范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电网项目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组织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着组织创新的巨大风险已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及时发现并预防组织创新风险对一个企业来说意义重大.文章从识别组织创新风险的各个因素入手,构建了企业组织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熵权的组织创新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Y企业组织创新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从来源、产生范式和功能特征等三个维度扩展项目间交互关系分类体系,分析交互关系视角下项目组合风险的产生和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逻辑维和认识维的项目组合风险系统架构模型,并对其系统复杂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复杂项目界面风险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当前项目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项目内容范围和管理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对项目工作模块或管理模块的接口信息给予关注。本文遵循模块化思想,从系统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尝试提出界面风险和界面风险管理的概念,从时间维、要素维和关系维三个维度描述项目所有界面管理活动,分析了项目界面风险类型及其特征,建立了项目界面风险动态评估与管理的模型,为高技术项目风险的多维分析和全寿命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迫切,但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建设所需资金。BOT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BOT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参与方众多,同时项目持续时间长,风险因素比以往项目的风险更为复杂,如何有效管理BOT项目风险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问题。分析研究众多风险评估管理方法后,鉴于神经网络的优点,构建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应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项目最佳组合及中止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分析了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作用及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中止决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确定风险投资项目最佳中止比例及最佳数量三阶段数学模型,对正在中国兴起的风险投资作出决策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徐春平 《中国科技纵横》2011,(1):258-258,263
本文运用概率论与线性代数方法相结合以数学模型来对风险投资进行定量表达,建立了资产组合的分析模型,解决在投资活动中人与风险的抗争关系,以及风险、收益与组合之间的矛盾同一关系。在保持一定收益的前提下,通过资产组合,对风险进行分散化,降低风险,最后给了例证。  相似文献   

16.
项目选择与确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战略目标导向的项目选择与确定过程存在较高的风险性,已成为困扰管理决策者的首要问题。在此,给出了项目选择与确定过程以及风险管理的过程,简要论述了项目的战略意义与项目r失败的问题;提出了在项目选择与项目确定阶段,充分考虑项目特点的客观性风险因素与主观性风险因素的识别与量化理念;给出了项目选择与确定过程中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实物期权的IT项目开发风险决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助经济学中的实物期权思想,把IT项目开发过程视为实物期权的变更过程。从规避风险后果而非传统的降低风险概率角度,论述了如何减轻IT项目开发中各风险因素的风险当量问题。文中首先指出了IT项目开发风险管理中4种常见的实物期权类型,并且建立了相应的风险决策模型。而后通过实例,以6种影响因素的实物期权定价公式分析了模型求解过程。最后,总结了实物期权理论在IT项目管理中的其它作用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PPP项目融资模式风险分担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雪青  喻刚  邴兴国 《软科学》2007,21(6):39-42
在分析PPP融资模式结构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PP项目包含的三类风险:宏观水平风险、中观水平风险和微观水平风险。同时对风险分担机理进行了讨论。重点应用博弈论的方法,基于PPP项目各参与方风险偏好系数的不同,将所有的风险都分配给最适合承担它的一方,使项目整体满意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9.
芦笛  张晓明 《科研管理》2014,35(12):120-128
已有的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主要集中于经营风险(产品风险、价格风险等)、财务风险(支付风险等)和资本市场风险管理方面。本文独辟蹊径,从资产风险管理角度研究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首先,本文对资产的特性进行了辨析——收益性和风险性,其次进行了实证分析,界定了企业资产风险的概念和表现,构建了资产总风险计量模型,并阐述了该方法具体应用案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资产风险规避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It is often argued that the core of organizational success is efficient collaboration. Some authors even posit that efficient collabor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o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an individual skills or expertise. However, the lack of efficient models to manage collaboration properly is a major constraint for organizations to profit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s. Currently, much of the collaboration in organizations occurs through virtual network channels, such as e-mail, Yammer, Jabber, Microsoft Teams, Skype, and Zoom. These are even more important in situations where different time zones and even threats of a pandemic constrain face-to-face human interactions. This work introduces a multidisciplinary heuristic model developed based 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entrality metrics graph-theory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dynamic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project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illustrates the proposed model's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a real virtual project organizational context. The major benefit of applying this proposed model is that it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different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al, and dynamic behavioral patterns, which can later correlate with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The model analyzes three collaborative project dimensions: network collaboration cohesion evolution, network collaboration degree evolution, and network team set variability evolution. This provides organization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possible collaborative project risks that may emerge as projects are delivered. Organizations can use the proposed model to identify project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by comparing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delivered projects' dynamic behaviors if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both project types are analyzed. The proposed model also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make decisions with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upport for changes in observed collaborative patterns as demonstrated by statistical models in general, and linear regressions in particular. Further,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s organizations with a completely bias-free data-collection process that eliminates organizational downtime. Finally, applying the proposed model in organizations will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virtual collaborative dynamics, leading to the optimized use of resources; this will transform organizations to become more lean-oriented and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global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