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动力是校企紧密合作的前提和保障.联合运用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分析校企合作的企业动力源和学校动力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搭建信息平台、建设合作载体、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质量、提升服务能力是解决校企合作企业动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长期稳定合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着合作形式单一、企业参与内在动力不足、法规和制度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在借鉴国外部分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文章阐述了政府主导推动力不足、法律法规未成体系、企业参与热情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系统角度出发,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促进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途径,这在国外的实践经验中得以证明。但目前在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并不多,造成此局面的原因在于企业对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因此分析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提高企业动力措施对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企业与企业之间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博弈分析表明,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教育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陷入了囚犯困境.从博弈论的分析出发,从行业协会、政府、大企业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走出囚犯困境的途径,并对浙江物产集团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周世青 《成人教育》2008,(10):72-73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模式多用于分析高等教育内部的权力作用方式。本文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协调三角”的变化,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路径和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提出了高职院校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实现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法律保障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不足、难以成为"意中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不愿成为"追求者";政府缺乏可操作性实施细则,没有当好"引领者";第三方机构服务协调欠佳、"牵线人"作用难发挥。应完善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以制度为载体、明确校企合作多元主体地位;完善配套制度,扩大职业院校选人用人自主权;突出自身建设,优化校企合作内部治理结构;落实监督追究,形成校企合作保障合力,助力校企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8.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核心地位不突出,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学生利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探究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学校、企业及社会服务的资源加以整合,搭建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专业培养和实践教育两者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案例分析发现,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具有如下特点:校企合作依托项目,以服务地方为目的;企业在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校企合作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借鉴美国经验,要想大力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首先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的大力扶持;努力构建开放式的高职教育体系,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校企合作的共同目标应为:通过教育变革发展地方经济;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职业教育独特的发展模式下,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其具体合作形式是"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和主导作用、企业在政策鼓励下积极参与,其主要问题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高校寻求合作的能力匮乏、政府支持合作的力度不够。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首先应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其次,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建设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再次,夯实基础,工学结合,增强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的误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教育需求的提高,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近几年多次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然而,在借鉴先进经验,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时却存在着盲目照搬别人经验、企业定位不准、风险意识不足的误区。误区产生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难以满足需要;二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三是国家扶持和指导的力度不够。只有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确定正确的角色定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建立高职院校内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才能避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教育需求的提高,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近几年多次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然而,在借鉴先进经验,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时却存在着盲目照搬别人经验、企业定位不准、风险意识不足的误区。误区产生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难以满足需要;二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三是国家扶持和指导的力度不够。只有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确定正确的角色定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建立高职院校内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才能避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职业教育独特的发展模式下,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其具体合作形式是"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和主导作用、企业在政策鼓励下积极参与,其主要问题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高校寻求合作的能力匮乏、政府支持合作的力度不够。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首先应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其次,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建设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再次,夯实基础,工学结合,增强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方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笔者通过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不同路径,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共融共进、校企一体化的特点,初步解决了校企合作结合不紧、水平不高、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强固校企合作成效,不断深化拓展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然而在实践层面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即所谓的"校企合作失灵"。作为营利性组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本质上是向职业院校提供合作教育服务。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刻画出企业提供合作教育服务的行为特征,并构建出合作教育服务供求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企业供给合作教育服务不足的原因是正外部效应和不确定性;欲矫正校企合作失灵还需要在政府管制和财政补贴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政府宏观统筹不力、学校合作实力不强、企业动力和能力不足、学生及家长被参与等问题,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必须建立法律保障、完善组织、共建共享、多项合作、利益驱力等机制.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行动研究,依据社会分工原理成立专业化且具有实体性质的校企合作服务机构.服务机构根据校企合作的相关要求,制订项目课程开发标准与流程,通过有偿服务将项目课程导入学校教育教学,并通过其所拥有的学校和企业专业团队向学校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向企业提供管理诊断与咨询,形成良性的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政府有关部门虽然积极倡导,但还缺乏有效推动和规范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动校企合作,合作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等。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指导、组织协调、政策保障、信息服务、评估监督等行政功能和作用,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发展和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孙兵 《现代教育》2014,(6):18-20
高职院校与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双主体,探索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针对目前高职航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内外部动力因素的基础上,从完善政策扶持、提升需求互动、强化利益协调、推进人才驱动、创新合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优化高职航空类专业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创新本土化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本文分析了我国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提出我们应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保障企业利益,设计本土化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